
【座談會】政策 看見性別! 從刑法墮胎罪談起
第二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前會
「政策 看見性別!從刑法墮胎罪談起」座談會
🔹日期:2025年5月3日(星期六),14:00-16:00
🔹地點: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一樓女人空間(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77號)
🔹參與對象:一般民眾
🔹費用:免費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qG9yscRZZRtFLbsF7
ℹ️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
ℹ️協辦單位: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ℹ️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座談簡介✏
你知道嗎?台灣《刑法》至今仍保留「墮胎罪」的規定,而《優生保健法》更要求,已婚女性進行人工流產需經配偶同意。這些法規,深刻地影響著女性的身體自主與健康權利。
2024年10月,法務部提出提高「墮胎罪」罰則的修法草案,意外掀起一波世代對話與社會覺醒。許多年輕女性首次驚覺,在這個被視為亞洲性平第一的台灣,自己的身體竟然仍受到法律的層層控管。雖然草案最終在批評聲中撤回,但問題本身——墮胎罪的存在與配偶同意的規定——仍舊沒有解決。
這場座談,除了回顧此次引發爭議的修法事件,更將進一步討論人工流產該不該除罪?配偶同意的限制是否該取消?在未來修法的過程中,如何實踐真正的健康正義與性別平等?
座談會特別邀請兩位長期深耕婦女權益與性別政策領域的代表性講者: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蔡麗玲|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監事
他們將從婦女權益、健康政策等觀點切入,分享觀察與主張,帶領大家重新思考制度背後的性別結構與修法方向。
邀請你一同加入這場公民對話,不只是來聽,更是來思考、來發聲。讓我們從制度的盲點出發,蒐集社會各界的意見,為修法方向注入性別觀點與民主能量。
座談會彙整的意見與建議,將提交至「第二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中討論,並進一步作為推動政策與制度修正的基礎。
這不只是一場關於人工流產的座談,更是一場關於權利、健康與自由的集體討論。
你的出席,就是改變的開始!
✏講者介紹✏
🔸黃淑英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生產事故救濟審議會委員
🔸蔡麗玲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監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更多第二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前會前行動
+ read more

【會前行動】第二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前...
健康不僅關乎個人生活品質,也影響整體社會福祉。然而,長期以來,健康研究與政策往往假設「性別中立」,忽視性別對生理、心理與社會角色的影響,導致女性的健康需求與風險被忽略。傳統健康研究多以男性為主要受試者,將結果視為「普遍適用」,但這種假設已證實不合理。例如,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美國FDA核准的86種藥物在劑量設定上存在性別差異,因臨床試驗中女性受試者比例不足,導致女性更容易出現藥物過量及副作用。因此,為確保健康政策的公平與精準,研究設計階段必須納入性別分析。
在台灣,健康研究納入性別差異歷經多年推動,逐漸受到重視。台灣女人連線於2007年的台灣婦女健康行動宣言中便提出:「應鼓勵性別差異之健康研究,以瞭解各項健康議題的性別差異。」同時強調:「衛生健康政策及計畫應包含性別統計、性別分析與性別影響評估。」經過多年的倡議,國科會、衛福部等機構陸續提出研究納入性別之相關指引建議。然而,在實務執行上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此外,除了研究相關議題,台灣的法規亦普遍缺乏性別視角。例如,《優生保健法》、《人工生殖法》與刑法墮胎罪均未能充分反映女性的現實需求,導致法規內容與實際情境脫節,甚至可能損害女性的身心健康與權益。法規若缺乏性別思考,不僅無法滿足女性的實際需求,更可能進一步強化健康體系中的不平等。例如,人工流產相關法規忽略女性的身體自主,並對低收入或弱勢女性造成額外負擔,加深其健康與經濟壓力,讓她們更難獲得安全的醫療照護。這些問題凸顯出台灣在健康法規與政策發展上,仍需加深性別思考。
面對這些困境,建立並深化以性別差異、性別分析與性別影響評估為核心的健康研究與政策框架,是重要的方式。將性別視角融入健康研究與政策實踐,不僅能為公共衛生政策提供更精準且公平的科學依據,也有助於改變現有健康體系中根深蒂固的結構性不平等。
綜上所述,第二十八屆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將以「健康
看見性別差異」為主題,聚焦於推動健康研究納入性別分析與性別影響評估,並檢討現行政策在性別分析與健康公平性方面的不足。
行動一:「政策 看見性別!」座談會
日期
時間
合辦單位
地點
報名資訊
5/3
14:00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77號)
詳見活動頁面
行動二:「健康 看見性別差異」網路直播系列座談會
日期
主題
3/20
健康-與性別息息相關
4/17
糖尿病的性別差異
4/24
失智症的性別差異
5/8
健康政策中的性別
+ read more

【記者會】婦女節為女著紅「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
台灣女人連線
婦女節「為女著紅」記者會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新聞稿
2025.03.07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台灣過去10年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18%;而2023年每天有超過40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乳癌的5倍!然而,社會視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疾病,更忽視心血管健康的男女差異,影響女性健康!
因此,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發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呼籲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今年已邁入第十年。在婦女節前夕,台灣女人連線將與政府、醫界分享推動的成果,並呼籲大家從心血管健康開始,看見其他的身體健康性別差異!
心血管健康 男女大不同
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活及生命經驗不同,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健康照護存在性別差異。
男女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女性較常出現「非典型」症狀;一般常用的心臟檢測方式「運動心電圖」,女性準確度不如男性;而女性對藥物的副作用亦大於男性。
此外,許多研究證實,女性月經與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會負面地影響女性的心血管健康。罹患乳癌或紅班性狼瘡的女性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若忽視這些差異易造成誤診、延誤治療或預防失準,影響女性健康及生命。
為女著紅 十年有成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7年起開始關注此議題。除了發起「台灣為女著紅」行動,呼籲各界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同時透過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行政院性平會、衛生福利部性平小組等管道,提出國家健康政策應納入性別觀點等政策建議。
2017年,國民健康署製作30秒公益宣導影片,強調心臟病的性別差異。
2018年,「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將女性心血管照護納入培訓課程。
2020年,衛生福利部完成「心血管疾病預防照護指引」,其中第11章「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
2020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完成「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
2020年,奇美醫院完成「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
2025年,全民健保署研議「心臟─乳癌」共同照護模式。
在這九年間,社會意識逐漸提升,有超過15位政府單位首長、20位以上縣市長、近百位民意代表及各地方政府及所屬單位積極響應及推廣。更有上萬的組織、商家及民眾等加入了網路著紅行動,擴及人次達上千萬。
為女著紅 持續發酵
目前除了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癌症等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其他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今天,在「台灣為女著紅日」這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日子,請大家共襄盛舉「網路著紅行動」,一起「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 read more

【活動紀實】「2024第24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研習...
台灣女人連線10月4-5日於台中舉辦「第24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研習營」,感謝各位夥伴的參與,在山陀兒颱風打亂眾多行程後,仍從各地前往台中相聚!
本次活動共有26個單位團體及關心女性健康的個人共51人參與,今年婦女健康行動網絡關心了「2024性別健康熱門議題」、「幸福更年期—女人的健康老後」、「乳癌已經變成流行病了嗎?!乳癌治療現況與觀察」及「怎麼吃最健康?女性生命階段營養需求」等議題,並共同討論了網絡的未來走向,及研議2025年
「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主題,同時也進行了第二場次的「大性別小女人?婦團的下一哩路!」婦女論壇。
感謝在倡議性別健康的路上有大家一路相伴,希望未來我們能一同繼續前行!
+ read more

【行動】「性別失衡 何來健康?」婦團抗議後續迴響
今年8月,因總統府「健康台灣」委員會嚴重性別失衡,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及婦女新知基金會發起「性別失衡_何來健康?」婦團抗議「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女性代表性過低連署,引起廣大迴響,超過70個團體參與連署。
台灣女人連線隨後將此連署聲明寄送至總統府,表達婦女團體及社會團體的訴求。總統府於9月3日回覆,表示「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涵蓋兒童健康、婦女醫療、精神心理、原民醫療及全民健康等專業領域,充分展現成員多元性,兼容當前重要健康課題」。針對委員性別失衡問題,總統府回應「所提寶貴建言將留供未來遴聘委員會成員參考」。
日前,總統府公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委員名單,當中女性比例是32.3%。台灣女人連線樂見總統府善意回應民間團體的訴求,肯認女性之性別代表的重要性。同時,呼籲總統府不應自外於性別主流化的推動,並積極落實性別平等。
連署聲明請見:【連署聲明】「性別失衡,何來健康?」婦團抗議「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女性代表性過低 (2024.08.26)
+ read more

第二十七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幸福更年期 超前...
第二十七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幸福更年期 超前部署!—
行動宣言
2024.5.28
台灣婦女健康行動網絡長期關心女性健康,推動女性/性別健康相關法案與政策。2024年第二十七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以「幸福更年期
超前部署!」為題,關注女性更年期需求,因為更年期是女性生命歷程中重要且複雜的階段,伴隨著賀爾蒙變化、老化及生活形態轉變等身心挑戰,這不只是生理變化的過程,更是重要的人生轉折階段。
一、疏於關注的更年期女性需求
在台灣,因為90年代有荷爾蒙替代療法(HRT)商業利益的操作,更年期被醫療化,成了社會關注的議題。此期間,台灣政府對更年期沒有積極的政策。2002年美國大型研究WHI指出HRT「弊大於利」,衛福部在婦團要求下訂定HRT衛教手冊,此後商業的炒作消失,更年期議題也漸漸被遺忘。
近年來,英美國會議員相繼提出更年期相關法案,期刊發表大量更年期研究。而在台灣,20年來,衛福部更年期預算編列不足,設置作用不大的更年期諮詢專線、有限地辦理更年期成長營及醫事人員教育訓練等,並沒有更多、更及時更新的作為。而此行動會議會前的直播及座談在在顯示台灣女性對瞭解更年期與新資訊的渴望,衛福部應該要瞭解社會變遷下更年期女性的需求並制訂對應的政策。
二、身體健康的維護
更年期健康的改善及促進主要在更年期現象(如潮紅、失眠等)、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尿失禁等,對此期間肌肉流失及骨骼的問題較少著墨。事實上,肌肉骨骼的健康關係著中老年人的活動及行動的自由,是健康老化的基礎。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瞭解。
從行動會議會前的座談會中,參與者瞭解其重要性,表達對肌力訓練學習的熱切;而講師有不同的強調面向,包括人體結構、骨鬆預防、日常姿勢與核心肌群的訓練等,突顯了肌力訓練的範圍寬廣,需要有整合性的內容。政府應提供更年期女性肌力訓練基礎指引,完整涵蓋更年期女性健康需求。
三、重新調整未來生命的經營
從台灣女性平均餘命來看,女人更年期後的存活時間可能長達30年。這對於無論有無婚育的女性來說,都是卸下社會對女性「生子育女」的期待,走向新的人生階段。如何面對及因應空巢、不再被需要、孤獨、生死、人際關係的改變以及如何規劃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人生清單等都是新的課題。
政府應制訂政策,促進女性之間的經驗分享以及與社會的對話,以做出適合自己未來的生命規劃。
四、超前部署─賦能女性EMPOWER
最新研究指出更年期管理應以「賦能」的方式。「賦能模式」強調讓女性獲得知識、建立信心和擁有自我決定的能力,以對健康照護和生活方式做出適當的選擇及規劃。政府應提供中立客觀、正確、容易理解的更年期相關資訊,並營造友善的社會及職場環境,促進更年期女性賦能模式的建立,讓女性更理性、更正向地面對更年期階段的變化與挑戰。
超前部署不應只始於更年期,有些健康問題如能在年輕時就有認知及採取行動,就可以阻止或減緩不可逆的發展,如:年輕時存骨本防老來骨質疏鬆;產後骨盆底肌群的訓練防尿失禁;以及懷孕生產不良事件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追蹤等。因此,政府政策宣導應更超前擴及年輕族群。
五、正面看待更年期
更年期是提醒女性身體、生命歷程轉變的生理信號。然而,它被疾病化、污名為喪失生育力、年老貌醜,使女性失去自信。現在,社會應翻轉對更年期的看法,我們應重新審視女性的價值及定位,肯定更年期婦女在有酬和無酬勞動力中的技能及付出。更重要的是,她們長年累積的經驗及智慧對於下一代是無可取代的傳承。
綜上所述,為了讓女性更年期更幸福更健康,我們提出以下訴求:
一、衛生福利部應對本土中高齡女性健康研究投注更多資源,包括大型的更年期現況調查,以瞭解台灣中高齡女性的健康現況及需求。
二、建請政府研擬以「女性賦能」為基礎的更年期超前部署政策,以利「認知行為治療(CBT)」及「共同決策(SDM)」的推動。超前部署並應提前至年輕世代。
三、建請衛生福利部提出更年期肌力訓練方案,包含訓練內容及相關的補助及措施。
四、建請衛生福利部研擬提供40-45歲女性骨鬆高風險族群骨質密度檢測補助,以防到老年發生骨折才就診,延誤及早介入改善的時機。
五、政府應提倡正面看待更年期,去除更年期的污名及過度醫療,正向引導社會的觀點。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