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與健康

【記者會】婦女節為女著紅「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新聞稿
【記者會】婦女節為女著紅「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
台灣女人連線 婦女節「為女著紅」記者會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新聞稿 2025.03.07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台灣過去10年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18%;而2023年每天有超過40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乳癌的5倍!然而,社會視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疾病,更忽視心血管健康的男女差異,影響女性健康!   因此,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發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呼籲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今年已邁入第十年。在婦女節前夕,台灣女人連線將與政府、醫界分享推動的成果,並呼籲大家從心血管健康開始,看見其他的身體健康性別差異!   心血管健康 男女大不同 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活及生命經驗不同,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健康照護存在性別差異。   男女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女性較常出現「非典型」症狀;一般常用的心臟檢測方式「運動心電圖」,女性準確度不如男性;而女性對藥物的副作用亦大於男性。   此外,許多研究證實,女性月經與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會負面地影響女性的心血管健康。罹患乳癌或紅班性狼瘡的女性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若忽視這些差異易造成誤診、延誤治療或預防失準,影響女性健康及生命。   為女著紅 十年有成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7年起開始關注此議題。除了發起「台灣為女著紅」行動,呼籲各界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同時透過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行政院性平會、衛生福利部性平小組等管道,提出國家健康政策應納入性別觀點等政策建議。   2017年,國民健康署製作30秒公益宣導影片,強調心臟病的性別差異。 2018年,「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將女性心血管照護納入培訓課程。 2020年,衛生福利部完成「心血管疾病預防照護指引」,其中第11章「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 2020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完成「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 2020年,奇美醫院完成「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 2025年,全民健保署研議「心臟─乳癌」共同照護模式。   在這九年間,社會意識逐漸提升,有超過15位政府單位首長、20位以上縣市長、近百位民意代表及各地方政府及所屬單位積極響應及推廣。更有上萬的組織、商家及民眾等加入了網路著紅行動,擴及人次達上千萬。   為女著紅 持續發酵 目前除了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癌症等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其他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今天,在「台灣為女著紅日」這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日子,請大家共襄盛舉「網路著紅行動」,一起「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 read more
【活動紀實】台北醫學大學陳杰峰教授來訪討論「精進國內乳房植入物病患登錄制度計畫」
【活動紀實】台北醫學大學陳杰峰教授來訪討論「精進國...
「精進國內乳房植入物病患登錄制度計畫」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陳杰峰教授、邢輔貞助理來訪,說明國內乳房植入物病患登錄制度計畫進度。      
+ read more
【記者會】疫苗害救濟名存實亡 痛痛女孩的痛何時終結
【記者會】疫苗害救濟名存實亡 痛痛女孩的痛何時終結
台灣女人連線、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 聯合記者會 疫苗害救濟名存實亡 痛痛女孩的痛何時終結 新聞稿 2025.1.8 痛痛女孩,是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女孩們的稱呼。 台灣女人連線長期協助痛痛女孩,在近40起的申訴中,26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這些女孩在接種疫苗後出現肌肉無力、關節或身體疼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需穿鐵衣。其中12位確診了風濕關節相關疾病,更有多名女孩身體持續疼痛,卻始終無法確認罹患何種疾病無法得到適合的治療,生活苦不堪言,甚至出現嚴重身心狀況。   救濟辦法違憲問題:生命權與健康權的侵害 過去幾年,許多家長和女孩站出來發聲,儘管他們無法確定疾病是否與疫苗「相關」,但原本沒有病史的孩子,接種疫苗後就出現症狀、發病,這是無法忽視的事實。審議小組對不良事件跟HPV疫苗「無關」的判定令人難以接受,迫使他們走上漫長的訴訟之路。2017年至今,已有8件訴訟案。歷經多年纏訟,今年最高行政法院判定Nichole、Penny及Mina三案勝訴,更揭露了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辦法的重大問題。 根據最高行政法院的見解,審議辦法第13條在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的關聯性中,「無關」與「相關」的認定標準存在顯著不對等。對「相關」的認定要求流行病學實證、合理時序及綜合判斷等多重條件,而對「無關」的認定,卻僅需依流行病學實證,無需考量個案其他證據。這種設計,形成對受害者極為不利的「制度性偏見」,一方面使救濟的門檻過高,另一方面排除救濟的條件卻過於輕易。法院批評,這種雙重標準將疫苗的不確定風險完全轉嫁給接種者,剝奪了受害者應有的救濟權利。 這樣的制度設計與判定標準,不僅違背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分擔公共風險」的立法初衷,更直接違反憲法平等保障人民生命權與健康權的基本意旨。 法院進一步指出,審議小組過度依賴群體層面的「流行病學實證」,形成「以全概偏」的邏輯謬誤。流行病學實證只能反映群體的普遍性,無法涵蓋個體的特殊差異與特殊風險,卻被用來否定個案的受害情形,等同於將疫苗風險的不確定性完全由個人承擔。此外,現行制度對「從寬認定」的立法精神置之不理,背離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的初衷。   痛痛女孩NICHOLE:勝訴了,然後呢? Nichole在國二時接種HPV疫苗,隨後她的手指手腕開始腫脹疼痛,連走路也變得困難,兩個月後她確診為「幼兒型風濕關節炎」。從那一刻起,原本熱愛彈琴、練字的她,不得不放棄這些日常愛好,生活的重心完全被病痛與治療取代。 如今,已是碩士班學生的Nichole,仍需與病痛共處。每天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讓她連白開水的味道都覺得反胃。每兩週一次的生物製劑注射,更成為她對抗疼痛的常態。病痛的陰影不僅影響她的身體,也讓她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和擔心。聽聞勝訴消息,Nichole只淡淡地回應了:「然後呢?」這句話道出了她的無奈。所謂的「勝訴」並沒有結束她的病痛,也無法改變已經失去的健康與青春。並且,再回衛福部重新審議的下一步,也使他們再次陷入無止盡的焦慮之中。   重回審議小組:令人擔憂的重審 最高行院判決三案勝訴,要求衛福部重新審議,但過去從未有過如此重回審議的情形,衛服部應說明如何進行公平客觀的重審。令人擔憂的是,疾管署在判決出爐時便公開表示:「鑑定結果仍有可能判定與疫苗無關」。如此未審先判,不僅傷害重審的公正性,更讓受害者對救濟制度的信任蕩然無存。 對於已經歷經多年纏訟的家庭而言,再次走回這條不公平的道路,實在難以承受。救濟制度設計本應保障受害者的權利,而不是讓他們一次又一次被迫面對漫長的法律程序與不確定的結果,忍受精神折磨與身心消耗。   綜上所訴,我們提出以下訴求: 一、呼籲衛福部尊重法院見解,落實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救濟從寬」之立法精神。 二、重新修訂《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對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關聯性之分類範疇進行檢討,以符合救濟精神。        
+ read more
【議題前線】台灣LGBT+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出爐!!!
【議題前線】台灣LGBT+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出爐!!!
有鑑於多元性別族群尋求健康照護時經常碰到阻礙或歧視,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落差,如:延誤就醫、特定癌症罹病率增加、精神健康問題、慢性疾病等。   台灣女人連線2018年8月於行政院性平會小組會議提案,請衛福部訂定相關指引,以完善LGBT+健康照護及醫療環境相關政策。   衛福部遂委託台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志賢醫師為指引計畫主持人。2022年3月出版了漫畫,但畫本能提供的資訊相當有限。在台女連的持續要求下,黃主任著手撰寫指引。經過多次會議與討論,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於日前正式公告!內容包含多元性別族群的醫療需求、如何營造友善的醫療環境、同意書簽署及相關權益等。   一份指引也許無法讓世界更完美,但這是一個開始,希望這份指引能提供好的方向,讓大家一起努力持續向前!!   ★完整指引內容: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DeVhqSI-YUjKKkIIXEyvq64DqUvsptcK/view?usp=drive_link  
+ read more
【行動】國際女性主義廢除代孕聯盟聲援台灣反代孕
【行動】國際女性主義廢除代孕聯盟聲援台灣反代孕
國際女性主義廢除代孕聯盟(International Feminist Coalition for the Abolition of Surrogate Motherhood)與來自15個國家的50個成員組織,一同連署表示支持台灣的反代孕行動。   這封信代表了,禁止與廢除代孕的聲浪不只出現在台灣,而是國際性的行動。 聲明的信件內容如下: ------------------------------------------- 【支持台灣女性主義組織反對代孕法案草案】   作為國際女性主義廢除代孕聯盟(International Feminist Coalition for the Abolition of Surrogate Motherhood),我們與來自15個國家的50個成員組織一道,全力支持台灣女性主義者對抗開放代孕的行動。   我們與她們一起抗議這項正在進行中的法案。代孕將女性和兒童商品化,既不關心委託者(代孕產業稱為「預期父母intended parents」)的權益,也忽視冒著健康與生命風險的代理孕母的權益。在涵蓋超過86萬次生產數據的最新研究中,顯示代理孕母遭遇嚴重妊娠併發症的風險是普通產婦的三倍。代孕產業剝削經濟弱勢的女性。   我們欽佩台灣女人連線及其成員組織的勇氣與毅力。   我們很自豪能在這場鬥爭中與她們並肩作戰。 -------------------------------------------   我們十分感謝來自各國的反代孕組織一同聲援台灣的行動,與台灣女人連線站在一起。     * 完整信件如下:      
+ read more
【發言稿】「反對剝削女性!退回代孕法案!」抗議立法院強審代孕法案公民行動
【發言稿】「反對剝削女性!退回代孕法案!」抗議立法...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日(12/5)排審朝野立委提出的16個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其中藍白立委有5個提案版本都納入開放代理孕母。為表達抗議,台灣反代孕行動小組發起公民行動,要求退回代孕法案,將代孕與「人工生殖法」脫鉤處理,並持續召開公聽會擴大討論傾聽⺠意。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陳書芳亦來到現場支持並表達意見如下:   台灣女人連線反對代理孕母時間很長了,可能已經有20多年,在這麼長時間中,我們常常覺得好像只有我們在反對,非常孤單。但在最近這波行動中,認識了非常多的朋友、得到許多支持,真的很振奮。   台灣女人連線明年要滿25歲了,我們是一個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婦女團體。我們是雞婆的團體,跟女人有關係的議題我們都關心,但在這麼多題目中,女人的健康議題是我們最最關心的。   台灣有一個法案,叫做「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是台灣女人連線推動了13年才通過。這個法是在保障女人生孩子的風險,今天如果有個女人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事故,產婦或者孩子發生狀況,可能死亡、或是重殘了,不論在醫院、助產所或是在交通過程中,國家就會給予救濟。因為我們認為,生產不只是女人或家庭自己的事,而是國家社會的事。   台灣女人連線會用這麼久的時間推這個法,就是知道在生產過程中充滿了風險,而且很多是不可預測的,我們這麼的關心女人懷孕、生產,知道這個過程中有各種風險,所以當然不會同意代理孕母的存在。   因為代理孕母不只是代理懷孕,還承擔了這些懷孕跟生產的風險,而且越來越多研究告訴我們,懷孕生產的健康風險,會在這個女人身上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一輩子。代理孕母是要承擔這些風險一輩子的!   那怎麼樣的人會去當代理孕母?怎麼樣的人會去承擔這些風險?經濟困境的女人、無法拒絕情感勒索或壓力的女人,這些女人都是弱勢!弱勢的女人才會去當代理孕母!   那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委託者?即使是現在討論的「利他型」代孕,所謂支付給代理孕母的「成本」費用,動輒也要數百萬起跳,所有需求的人都能使用嗎?只有經濟優勢的人才有辦法,有錢的人才有辦法。這就很清楚了,代理孕母就是經濟優勢者去買弱勢女人的子宮!   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現在討論的「利他型」代孕。因為婦女團體或是反對者一直批評代理孕母會發展成商業化,所以說要「利他」,也就是要女人好心去做這件事,拿到的費用就是基本的吃、喝、穿等等。一個女人10個月24小時無休的身心付出,是可以這樣計價的嗎?利他型代孕是一種謊言,是在保障經濟優勢的人用最低的價格買到弱勢女人的子宮,這就是階級剝削、對弱勢女人的多重剝削!   我們去跟很多委員談過這個議題,希望他們瞭解代理孕母背後的問題,而當我跟蘇清泉委員辦公室人員談到代理孕母立法會帶來的不公平時,他竟然回應,所有的法都會造成不公平啊,這沒辦法!立法委員可以說這種話嗎?為什麼要弱勢女人來承受這種不公平?   身為這麼久的婦女團體,長期在對抗、反抗父權體制,我們知道不孕婦女在這個社會中是非常非常辛苦的,承受無法傳宗接代的壓力,可能遭受許多批評、非議。但這些壓力的根源來自「無後為大」、「血緣為大」的父權文化,代孕制度根本上是合理化、深化傳宗接代的思維,所有這些觀念這不是去傷害另一個女人的理由,我們應該要看到、應該要反抗。   也有很多人說,只是想要有自己的小孩。這種說法,更是把女人當成生育工具,傷害女人的存在價值。   今天,台灣女人連線,再次強調,我們反對代理孕母、反對代理孕母立法!如果大家想要瞭解更多,很歡迎大家來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謝謝大家!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