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不僅關乎個人生活品質,也影響整體社會福祉。然而,長期以來,健康研究與政策往往假設「性別中立」,忽視性別對生理、心理與社會角色的影響,導致女性的健康需求與風險被忽略。傳統健康研究多以男性為主要受試者,將結果視為「普遍適用」,但這種假設已證實不合理。例如,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美國FDA核准的86種藥物在劑量設定上存在性別差異,因臨床試驗中女性受試者比例不足,導致女性更容易出現藥物過量及副作用。因此,為確保健康政策的公平與精準,研究設計階段必須納入性別分析。
在台灣,健康研究納入性別差異歷經多年推動,逐漸受到重視。台灣女人連線於2007年的台灣婦女健康行動宣言中便提出:「應鼓勵性別差異之健康研究,以瞭解各項健康議題的性別差異。」同時強調:「衛生健康政策及計畫應包含性別統計、性別分析與性別影響評估。」經過多年的倡議,國科會、衛福部等機構陸續提出研究納入性別之相關指引建議。然而,在實務執行上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此外,除了研究相關議題,台灣的法規亦普遍缺乏性別視角。例如,《優生保健法》、《人工生殖法》與刑法墮胎罪均未能充分反映女性的現實需求,導致法規內容與實際情境脫節,甚至可能損害女性的身心健康與權益。法規若缺乏性別思考,不僅無法滿足女性的實際需求,更可能進一步強化健康體系中的不平等。例如,人工流產相關法規忽略女性的身體自主,並對低收入或弱勢女性造成額外負擔,加深其健康與經濟壓力,讓她們更難獲得安全的醫療照護。這些問題凸顯出台灣在健康法規與政策發展上,仍需加深性別思考。
面對這些困境,建立並深化以性別差異、性別分析與性別影響評估為核心的健康研究與政策框架,是重要的方式。將性別視角融入健康研究與政策實踐,不僅能為公共衛生政策提供更精準且公平的科學依據,也有助於改變現有健康體系中根深蒂固的結構性不平等。
綜上所述,第二十八屆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將以「健康 看見性別差異」為主題,聚焦於推動健康研究納入性別分析與性別影響評估,並檢討現行政策在性別分析與健康公平性方面的不足。
行動一:「政策 看見性別!」座談會
日期 |
時間 |
合辦單位 |
地點 |
5/3 |
14:00 |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77號) |
行動二:「健康 看見性別差異」網路直播系列座談會
日期 |
主題 |
3/20 |
健康的性別差異 |
4/17 |
糖尿病的性別差異 |
4/24 |
失智症的性別差異 |
5/8 |
健康政策中的性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