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與健康

【記者會】配方奶不實訊息滿天飛?衛福部在哪裡?
【記者會】配方奶不實訊息滿天飛?衛福部在哪裡?
配方奶不實訊息滿天飛?衛福部在哪裡? 新聞稿 2025.8.28 台灣母嬰品牌日前發布影片,將嬰兒配方奶比喻為「可樂」、「珍奶」,甚至聲稱可能導致孩子過動,引發社會高度爭議。這起事件凸顯台灣長期以來在嬰兒餵養資訊上的結構性問題:政策過度強調母乳,導致配方奶相關資訊匱乏,讓婦女及家庭在餵養選擇上無所適從。   台灣女人連線作為長期關心婦女健康、監督政府新生兒哺育政策的團體,今天召開記者會,針對此事件提出我們的關心與訴求。   品牌的社會責任:商業行銷不能凌駕於科學 母嬰品牌擁有龐大的市場影響力,資訊散播廣泛,應該以科學數據為依據,而非以恐懼操作換取流量。影片將配方奶等同於可樂、珍奶,甚至暗示會造成過動,完全忽視科學差異,妖魔化配方奶,等同是對家長「情勒」。   任何失真的訊息,都會讓婦女與家庭在育兒過程中更加自責與困惑。品牌若真心重視母親與孩子的健康,就應承擔社會責任,公開資訊來源與數據來支持說法,而不是製造恐慌。    結構性的問題:母乳政策下的資訊失衡 問題的根源,在於台灣的嬰兒餵養政策長期「一面倒」。衛福部多年來大力推動「母乳哺育」,忽視配方奶在現實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事實。資訊不只難找,甚至購買都受到限制。直到2023年,在台灣女人連線及時任立委王婉諭的要求後,配方奶成分才得以在網路上公開,並開放網購。這顯示政策如何以「推廣母乳」為名,壓抑資訊透明,犧牲婦女與家庭的便利性與選擇權。   在過去的媽媽手冊中,提及新生兒哺餵時只有「母乳哺餵」相關資訊。在婦女團體的持續要求下,終於加入「配方奶」說明。然而,在現在《孕媽咪衛教手冊》中的「新生兒哺育計畫」,九成篇幅都在講述「母乳」,「配方奶」的資訊輕輕幾筆帶過,甚至還要掃描QR Code。   此外,以國健署的〈嬰兒奶瓶餵食指導及注意事項〉為例,這份文件雖然已比其他衛教品更多著墨於配方奶,卻仍有許多問題。首先,它幾乎所有篇幅都在強調母乳的優勢,將配方奶定位成「不得已的替代品」,僅以「醫療需求」或「母乳不足」來合理化其存在,拒絕承認配方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其次,文件的語言不夠中立,對家長而言缺乏清楚、友善的指引。真正需要的「如何安心、安全、正確地使用配方奶」幾乎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的風險提醒。最後,這份文件迴避了結構性資訊,例如政府如何確保配方奶品質、標示規範,以及如何防範商業誤導。結果是,需要配方奶的家庭反而被被置於資訊真空中,正規管道沒有提供指引,卻要承受來自社會與市場的雙重壓力。   我們要強調,衛福部要照顧的是所有媽媽的孩子!媽媽在餵養小孩上有許多不同的處境及需求。不應該齊一式的推動「母乳哺餵」,提高其他餵養方式的門檻來抑制需求。   支持媽媽 尊重選擇:拒絕道德綁架 嬰兒餵養應建立在科學可信與資訊透明的基礎上。無論是母乳或配方奶,選擇都應由母親與家庭依據自身條件與需要來決定,而不是被社群輿論或品牌行銷所綁架。   我們呼籲社會停止對母親的道德綁架、停止透過「母乳崇拜」或「妖魔化配方奶」來情勒。母親不該在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面對輿論審判。真正的支持,不是把母親推向單一選項,而是打造友善的環境:讓母親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安心餵養孩子,不必面對歧視與阻礙。只有降低門檻、提供完整資訊與多元支持,婦女和家庭才能真正安心地做出最適合自身的選擇。   綜合上述,我們提出以下訴求: 一、母嬰品牌MAMAWAY應公開道歉:對於錯誤訊息與不當比喻造成的社會混淆與母親焦慮,以及動輒以控告威脅網友的不當行為,應誠懇承擔責任並向社會大眾道歉。 二、衛福部應積極回應:面對不實訊息,主管機關必須立即澄清並提供正確資訊,而非放任錯誤流通,導致社會信任受損。 三、衛福部調整嬰兒哺餵政策:衛福部不應只偏重母乳,而是要正視配方奶在家庭日常中的實際需求,提供中立、完整、科學可信的資訊,真正照顧到所有孩子的需要。    
+ read more
【記者會】正名成功!Bye Bye「處女膜」!
【記者會】正名成功!Bye Bye「處女膜」!
台灣女人連線、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 聯合記者會 正名成功!BYE BYE「處女膜」! 新聞稿 2025.8.15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今(15)日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自2022年發起的「處女膜/惡露正名運動」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處女膜」已正名為「陰道前膜」或「陰道瓣」、「惡露」則為「產後排出物」。 衛福部於2023年正式函文醫師公會與婦產科醫學會等醫學團體,明確指出「處女膜」與「惡露」為帶有性別歧視意涵之用語,醫療現場應停止使用;教育部也修訂《國語辭典》相關詞條,加入性別觀點與語義提醒。隨後,包含健保給付項目等相關用詞亦陸續調整。 這些改變,代表政府正視語言對女性造成的傷害,具體展開修正行動。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改變用語,終止對女性的污名。接下來,我們要求政府禁止與陰道前膜相關,但毫無醫學必要性的術式—「處女膜修復術」!   翻轉女性的價值,改變從正名開始,我們做到了! 醫學名詞命名應以解剖結構、功能或組成為依據,而「處女膜」和「惡露」兩個詞彙皆背離這樣的原則。這反映出女性身體長期受到文化與道德偏見的壓力箝制,從「破瓜」、「破身」到「不淨」,語言中的貶抑與歧視深刻影響女性對自身身體經驗的理解與詮釋,造成實質的身心傷害。 為了促進實質改變,台灣女人連線於2022年倡議「處女膜/惡露正名運動」,提出兩項核心訴求:一、衛福部與教育部應全面檢討並淘汰具性別歧視意涵的詞彙;二、教育部於教科書與辭典說明語詞的性別脈絡,導正社會認知。 隨著正名運動推展,衛福部與教育部陸續完成「處女膜」、「惡露」等用語檢討與修訂。此外,「全民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中有「處女膜切開術」之用語,在台女連指出後,2024年健保署將之修訂為「陰道前膜切開術」。   一個決定換來一輩子的信任?「處女膜修復術」在騙誰? 因為「處女膜」的錯誤命名,產生了「處女膜修復術」。「處女膜修復術」是一個試圖重建陰道前膜的醫療處置,希望能營造女性「初夜落紅」的假象。事實上,它不僅無法恢復「原狀」,也無法保證「落紅」。這類手術將女性的性經驗與身體組織的完整性錯誤地連結,強化「處女情結」之迷思,不僅傷害女性的身心,更是一種以「醫療行為」包裝的性別暴力。 英國政府認為陰道前膜修復術沒有任何臨床必要,更助長女性的價值與性經驗綁在一起,於2022年禁止此手術;瑞典政府則基於性別暴力等理由,正研議將此手術列為刑事犯罪。 在台灣,女人並沒有來自宗教的強大壓力,但業者還是在行銷「處女」,以滿足男人無謂的性想像、強化貞潔迷思,以羞恥、恐懼與焦慮操弄女性(見附件)。所以,這不是單純的自主選擇,而是性別壓迫與商業利益的結合。這不是醫療,而是對女性身體與選擇的宰制,政府不能再以「自由選擇」之名迴避規範責任。   我們呼籲衛生福利部,立即檢討並全面禁止「處女膜修復術」,將此違反醫療倫理、傷害女性權益之不當術式,排除於合法醫療範圍之外。      
+ read more
【問卷調查】台灣生產事故救濟意見調查
【問卷調查】台灣生產事故救濟意見調查
你知道《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嗎?https://forms.gle/VFvKSuUbxmfCdQ5r8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是台灣針對生產過程中發生死亡、身心障礙等事故,提供補償救濟的法案。   台灣女人連線希望了解社會大眾對此制度的認識與看法,進行本次問卷調查。本問卷針對18歲以上、目前居住於台灣的民眾進行調查,採不記名填寫方式,填答時間約為三分鐘內,敬請安心填答。調查時間為2025年6月16日至2025年6月30日,您的每一項回覆,都是推動制度檢討與政策改革的重要參考,感謝您的參與與協助!   問卷連結:https://forms.gle/VFvKSuUbxmfCdQ5r8  
+ read more
【議題前線】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發聲,衛福部聽到了!
【議題前線】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發聲,衛福部聽到了...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4年與全台各地婦女團體、醫事團體等組織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每年召開「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不同女性/性別健康相關議題進行倡議與研討後,向政府提出具體政策建議,以促進健康議題的公共參與,由下而上地影響國家政策之擬定。   去年,第二十七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以「幸福更年期超前部署」為主題,關注女性更年期需求。會中,關注紅斑性狼瘡的病友團體「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代表向衛生福利部提出,因紅斑性狼瘡患者使用類固醇藥物,常發生骨質疏鬆的狀況,是高風險群。但是她們需要質疏鬆症治療藥物時,健保並不給付。故希望政府能夠關注這個問題。   去年12月中央健康保險署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擴增給付規定,提前至初級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具有高危險因子之骨質疏鬆症及骨質疏少症病人。並於114年2月13日公告。因此,因使用類固醇藥物而產生骨鬆問題的紅斑性狼瘡病友也能使用健保給付用藥了!   這項消息令我們非常振奮,也顯示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及其後的拜會衛福部,直接向主管機關提出訴求是有效的行動。同時也肯定衛生福利部能聽見基層的需求,讓健康議題的公共參與能真正實踐。       中央健保署新聞(113.12.21):https://www.mohw.gov.tw/cp-16-80934-1.html 中央健保署公告(114.02.13):https://www.nhi.gov.tw/ch/cp-17914-b92e7-3258-1.html      
+ read more
第二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健康 看見性別差異
第二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健康 看見性別差...
第二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健康 看見性別差異— 行動宣言 2025.5.28 台灣婦女健康行動網絡長期關心女性健康,致力於推動女性/性別健康相關法令及政策的制訂與落實,期使健康政策更貼近女性及多元性別群體的實際需求。2025年第二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以「健康 看見性別差異」為題,關注健康與醫學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性別視角,聚焦於健康研究、公共政策與法律制度中長期「看不見性別」的結構性問題,深入檢視制度盲點,並思考可行的改變方向。   一、醫學與人體研究應納入性別考量 長期以來,台灣的健康、醫學研究普遍假設健康是中性的,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從藥物試驗設計、人體研究規劃,到研究成果的分析與應用,往往以男性身體作為標準模型,忽視不同性別在生理機制、疾病表現、治療反應與社會處境上的差異。這樣的偏誤,不僅造成研究成果無法反應真實世界的性別差異,也可能擴大臨床診療的錯誤風險。 經過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多年倡議,政府陸續發布了《藥品臨床試驗納入性別考量指引》、《醫療器材臨床試驗性別差異評估指引》及《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象徵制度面改變的起步。然而這些指引仍多屬建議性質,並無強制性,如何落實與監督仍有待努力,例如,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未將「是否納入性別考量」作為必要審查項目;臨床試驗未要求揭露性別統計與分析。特別是在AI醫療與大數據分析快速發展的當下,若資料蒐集、模型設計與結果詮釋缺乏性別觀點,將可能進一步複製甚至擴大現有的健康不平等。   二、公共衛生政策需有性別思考 公共衛生政策同樣長期侷限於「健康中性」的迷思之中。在疾病預防、健康促進與照護資源配置等面向,性別差異經常被視為「特殊情況」或「次要考量」,導致女性的實際需求遭到邊緣化甚至忽視。這種結構性排除,特別在女性面臨的重大健康議題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就心血管健康而言,女性的臨床表現與男性不盡相同,常被定位為「不典型」,因此較容易遭到誤診或延誤治療。糖尿病方面,女性的血糖變化受荷爾蒙波動影響,特別是在月經週期、懷孕與更年期等生命階段,照護與醫療需求應有別於男性。至於失智症,女性不僅罹病率高於男性,致病原因及機轉也有所差異,同時還時常擔任照護者,承擔沉重的身心與經濟壓力。 儘管已有大量研究指出這些性別差異,台灣在疾病防治與健康促進政策規劃上,仍缺乏從性別思考,使得政策難以有效回應不同性別群體的實際需求,制度性忽視與不平等也隨之延續。   三、健康相關法規的性別盲點 台灣的健康相關法規同樣長期缺乏性別意識,甚至內建對女性身體與生育的控制邏輯。包括《優生保健法》規定已婚婦女進行人工流產須經配偶同意、《人工生殖法》排除單身女性及女同志伴侶使用輔助生殖技術,以及《刑法》中仍有墮胎罪的規範等,皆反映出台灣法制對女性身體自主的限制,以及對多元家庭形式的制度性排擠。 《刑法》墮胎罪不僅違背國際人權發展趨勢,更對女性健康與自主造成制度性壓迫。2024年11月6日,婦女團體及多位立法委員召開記者會,要求墮胎除罪,得到廣大社會回應與支持。   綜上所述,為了讓健康研究、政策及法規更具性別意識,回應女性與多元性別群體在健康體系中長期被忽視的處境,我們提出以下訴求:   一、建請衛生福利部修正《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組織及運作管理辦法》,將「性別考量」列為研究計畫之應審查事項;其次,審查委員與計畫主持人之訓練應包含性別與研究之議題。 二、建請衛生福利部強化「臨床試驗登錄系統」,將研究中受試者的性別統計與性別分析結果列為應登錄事項,提升研究過程及成果的公開性與可信度。 三、建請衛生福利部針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失智症等疾病,推動具性別意識的國家型研究計畫,蒐集本土數據,作為未來健康政策制訂與醫療照護設計的重要依據。 四、建請衛生福利部與法務部儘速研議廢除刑法墮胎罪章,並同步修訂《優生保健法》以因應相關法規的變動。        
+ read more
【座談會】政策 看見性別!從刑法墮胎罪談起(台北場)
【座談會】政策 看見性別!從刑法墮胎罪談起(台北場)
🔹日期: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14:00-16:00 🔹地點:女書店(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參與對象:一般民眾 🔹費用:免費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Py4uhJfiFwLm1BQ6A   ℹ️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   ✏座談簡介✏ 你知道嗎?台灣《刑法》至今仍保留「墮胎罪」的規定,而《優生保健法》更要求,已婚女性進行人工流產需經配偶同意。這些法規,深刻地影響著女性的身體自主與健康權利。   2024年10月,法務部提出提高「墮胎罪」罰則的修法草案,意外掀起一波世代對話與社會覺醒。許多年輕女性首次驚覺,在這個被視為亞洲性平第一的台灣,自己的身體竟然仍受到法律的層層控管。雖然草案最終在批評聲中撤回,但問題本身——墮胎罪的存在與配偶同意的規定——仍舊沒有解決。   這場座談,除了回顧此次引發廣泛關注的修法事件,更將進一步討論人工流產該不該除罪?配偶同意的限制是否該取消?在未來修法的過程中,如何實踐真正的健康正義與性別平等?   邀請你一同加入這場公民對話,不只是來聽,更是來思考、來發聲。讓我們從制度的盲點出發,蒐集社會各界的聲音,為未來的修法注入性別觀點與民主能量。   這不只是一場關於人工流產的座談,更是一場關於權利、健康與自由的集體討論。   你的出席,就是改變的開始!   ✏講者介紹✏ 🔸林綠紅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 🔸官曉薇  台北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