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正名成功!Bye Bye「處女膜」!

台灣女人連線、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 聯合記者會

正名成功!Bye Bye「處女膜」!

新聞稿

2025.8.15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今(15)日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自2022年發起的「處女膜/惡露正名運動」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處女膜」已正名為「陰道前膜」或「陰道瓣」、「惡露」則為「產後排出物」。

衛福部於2023年正式函文醫師公會與婦產科醫學會等醫學團體,明確指出「處女膜」與「惡露」為帶有性別歧視意涵之用語,醫療現場應停止使用;教育部也修訂《國語辭典》相關詞條,加入性別觀點與語義提醒。隨後,包含健保給付項目等相關用詞亦陸續調整。

這些改變,代表政府正視語言對女性造成的傷害,具體展開修正行動。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改變用語,終止對女性的污名。接下來,我們要求政府禁止與陰道前膜相關,但毫無醫學必要性的術式—「處女膜修復術」!

 

翻轉女性的價值,改變從正名開始,我們做到了!

醫學名詞命名應以解剖結構、功能或組成為依據,而「處女膜」和「惡露」兩個詞彙皆背離這樣的原則。這反映出女性身體長期受到文化與道德偏見的壓力箝制,從「破瓜」、「破身」到「不淨」,語言中的貶抑與歧視深刻影響女性對自身身體經驗的理解與詮釋,造成實質的身心傷害。

為了促進實質改變,台灣女人連線於2022年倡議「處女膜/惡露正名運動」,提出兩項核心訴求:一、衛福部與教育部應全面檢討並淘汰具性別歧視意涵的詞彙;二、教育部於教科書與辭典說明語詞的性別脈絡,導正社會認知。

隨著正名運動推展,衛福部與教育部陸續完成「處女膜」、「惡露」等用語檢討與修訂。此外,「全民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中有「處女膜切開術」之用語,在台女連指出後,2024年健保署將之修訂為「陰道前膜切開術」。

 

一個決定換來一輩子的信任?「處女膜修復術在騙誰?

因為「處女膜」的錯誤命名,產生了「處女膜修復術」。「處女膜修復術」是一個試圖重建陰道前膜的醫療處置,希望能營造女性「初夜落紅」的假象。事實上,它不僅無法恢復「原狀」,也無法保證「落紅」。這類手術將女性的性經驗與身體組織的完整性錯誤地連結,強化「處女情結」之迷思,不僅傷害女性的身心,更是一種以「醫療行為」包裝的性別暴力。

英國政府認為陰道前膜修復術沒有任何臨床必要,更助長女性的價值與性經驗綁在一起,於2022年禁止此手術;瑞典政府則基於性別暴力等理由,正研議將此手術列為刑事犯罪。

在台灣,女人並沒有來自宗教的強大壓力,但業者還是在行銷「處女」,以滿足男人無謂的性想像、強化貞潔迷思,以羞恥、恐懼與焦慮操弄女性(見附件)。所以,這不是單純的自主選擇,而是性別壓迫與商業利益的結合。這不是醫療,而是對女性身體與選擇的宰制,政府不能再以「自由選擇」之名迴避規範責任。

 

我們呼籲衛生福利部,立即檢討並全面禁止「處女膜修復術」,將此違反醫療倫理、傷害女性權益之不當術式,排除於合法醫療範圍之外。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