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推母乳不能靠情勒 國健署該回應真正需求

母嬰品牌將嬰兒配方奶比喻為「可樂」、「珍奶」,甚至暗示可能導致孩子過動,引發社會怒火。每當「母乳哺育」議題被挑起,總能看到媽媽們含淚訴說產後身心疲憊,卻承受醫療院所強推母乳的壓力;無法餵母乳時的愧疚等等;以及來自親友與路人的指責。這些經驗已成了台灣女性的集體創傷。

 

婦女團體為了這個議題奮戰許久,我心中的反應是:「又來了!」怎麼總有為了推廣母乳的不當言論?怎麼總要情勒媽媽?怎麼總有人不懂,餵養嬰兒的方式應該是媽媽和家庭的選擇呢?

 

台灣女人連線日前召開記者會,指出問題的根源在於政策「一面倒」。多年來,政府為了推母乳,刻意壓低配方奶的能見度。媽媽手冊中提及哺餵新生兒時,九成篇幅都在講母乳,配方奶資訊輕描淡寫,甚至要掃QR Code才能看到。國健署雖發出聲明稱「母乳或配方奶都是好選擇」,但重點依舊放在「鼓勵母乳」,而非正視資訊不足的問題。

 

母乳政策下的畸形發展

為了提升母乳哺育率,政府還長期限制配方奶資訊與購買管道。直到2023年,在台灣女人連線與時任立委王婉諭的要求後,配方奶成分才得以上網公開,才終於能合法網購。

 

但政策假設「不討論配方奶媽媽就會去餵母乳」的推論根本錯誤,母乳哺育率並未因為對配方奶的嚴格限制而上升。更荒謬的是,國健署在2024年說母乳哺育率「算法有點怪怪的」,決定不再公布。那過去為了追求數字達標,被傷害的婦女與家庭又該向誰訴說?

 

衛福部要照顧的是所有媽媽的小孩!

母乳確實有益處,但真正的支持不是數字導向的政策,也不是用「母乳最好」來道德綁架。媽媽需要的是充分的資訊與溫暖的支持,而不是在產後被迫成為政策達標的工具。

 

社會也該停止「指指點點」。餵配方奶的被質疑不夠有愛,公共場合哺乳的又遭歧視。真正友善的環境,應該是讓媽媽和家庭無論使用母乳或配方奶,無論在任何地方,都能安心餵養孩子,不必承受責難。

 

這次事件可喜的是,社會多數輿論站在媽媽與家庭的一邊,不再用母乳衡量母愛。然而,國健署的聲明卻仍未觸及要害。政府若真心想支持媽媽,就該承認資訊失衡,提供中立、完整的哺育指引,讓所有家庭都能安心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文/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陳書芳)

★投稿文章刊登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餵母乳或配方奶 請尊重媽媽的選擇〉(2025.08.30),此為完整文章。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