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邀團體連署】「處女膜」正名一起來

【敬邀團體連署】「處女膜」正名一起來

 

台灣婦女健康行動網絡長期關心女性健康議題,女性身體自主更是其中一大重點。我們認為,「處女膜」三個字不僅名不符實,更對女人的人格、健康、生命造成諸多傷害。我們欲要求政府將之正名,更要在教育上破除迷思導正視聽,消彌對女性的污名和歧視,邀請您參與連署加入我們的行列!

 

一般所稱的「處女膜」是一種膜狀褶皺,位於女性陰道口內約1-2公分處,部分或完全閉塞陰道。根據目前的科學發現,處女膜是陰道發育完成後的殘留,並無任何功能,類似男性的乳頭。

 

「處女膜」三個字名不符實

一般情況下,處女膜原本就有裂縫/孔洞,並不是一層完整的封膜,有許多可能造成其撕裂,包括撞擊、插入、口交、使用衛生棉條,甚至運動也會。即便是插入式性行為,處女膜也不一定會完全破裂。因此,撕裂與否無法證明性經驗的有無,「處女膜」這三個字完全名不符其實。

 

處女迷思侵害女性健康與尊嚴

「處女膜」沒有生理功能,卻在傳統社會下成為「處女」的證據,於是出現「初夜不落紅不是處女」的錯誤理解,女人初夜沒落紅會被視為不純潔,壓抑女人性自主。

 

許多女人因為害怕處女膜「破掉」,不敢去婦科內診,不敢進行經陰道相關的檢查。而醫師也擔心診療時傷及處女膜可能被告,採取較保守的醫療處置,這些都將導致疾病防治困難或延誤診斷,危害女性健康。

 

並且,這樣的迷思只針對女性,整個社會用「處女」這種模糊不清又父權的方式評斷女人是否「貞潔」,讓女人對性慾及性行為帶有罪惡與愧疚感。甚至衍生出「處女檢測」及「處女膜修復術」等,只為滿足對「處女」的想像與價值追求,嚴重侵害女性健康及人格。

 

「陰道冠」、「陰道瓣」非正式用詞

台灣民間有過討論,要將「處女膜」改為不帶價值意涵的名稱。然而,這些都不是正式用詞,醫學教育辭典或法院判決書等公文書中還是將hymen稱為「處女膜」,就連字典裡也有。

 

身體器官組織的命名不應帶有價值或道德眼光,應依其「功能」、「組成」或「位置」等考量而定。為了讓這個名不符實又傷害女性的用詞徹底消失,我們認為應該要由政府單位主導「處女膜」正名,研議適當名稱取代。

 

 

我們的主張

  • 衛生福利部研議適當的名稱取代「處女膜」
  • 教育部將字典及醫學教科書中的用詞隨著衛生福利部的正名而順修,並在教學中澄清相關迷思,導正視聽

 

誠摯邀請團體填寫表單加入連署,為女性身體自主與健康發聲:https://reurl.cc/8oGRWo本次連署將於2022年5月18日截止

 

我們將於2022年5月27日第二十五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中將相關意見正式呈交給衛福部與教育部,表達民間意見與訴求,作為政策參考,並督促相關單位積極處理「處女膜」正名,除在相關文書中不再使用,更應澄清迷思導正視聽。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