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一宣示「2不1支持」
民間組監督健保聯盟 宣示「2不1支持」
不要千億健保基金 不要黑箱醫院要脅 支持總額精神
2004/11/09
以表達醫療使用者聲音為宗旨的《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督保盟),九日正式宣佈成立。將從民眾和醫療重度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透過聯盟團體的會員和病友群,共同監督健保制度的規劃執行過程,同時匯集病人在醫療現場的遭遇和聲音,裨能為
常常在政府和醫院健保爭執夾縫中成為祭品的民眾和病患發聲。
半年多來,聯盟成員看到許多財務、成本資訊不透明的醫院抗爭動作頻頻;而飽受不當限藥、限診、跟著醫師轉場換醫院之苦的病患,除了偶爾透過媒體揭露部分遭遇困境外,少有機會將個別的問題統整成為推動制度改善的力量。加上不論是立委訴求的「設立千億健保基金」或衛生署表明的「用SARS防治經費來補醫院財務缺口」和「調漲保費」等措施,在在都使民間團體憂心政府高層聽不到基層的聲音,會犧牲民眾和病人權益來回應醫院的抗爭壓力。因為深刻的危機感,再加上醫療主要使用者在現行的健保體制中,相當缺少制度性表達看法的管道,所以才促使社運團體集結成立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期待在健保制度規劃與執行過程中,能充分表達不同於醫院觀點的使用者心聲
。
民間督保盟成立的第一場記者會,就宣示了「2不1支持」的政策。【第1不】「不要千億健保基金」註1;【第2不】是「不要黑箱醫院要脅」;【1支持】則是「支持總額制度精神」,但要求健保局「廣納病友團體參與協商『合理總額』方案」,避免醫療重度使用者總是在成為制度規劃或執行瑕疵的犧牲者時,政府才亡羊補牢對醫療供給者施以重罰或修改計畫。畢竟醫院在收入上的錙銖必較還享有談判的空間,但病人在健康生命上的損失,可是再怎樣也無法挽回。
聯盟此次記者會的訴求即為:
1.
要求健保局「廣納病友團體參與協商『合理總額』方案」
2.
醫院公開財務和醫療成本,以理性透明的溝通方式取代黑箱式抗爭手段,和政府、民眾及病患團體共同協商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將持續發揮監督健保力量,近日將拜會衛生署長,並持續召開記者會反應民間對於全民健保的想法與意見。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起團體名單
連署團體名稱
出席者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余秋恩秘書長
台灣女人連線
蔡宛芬秘書長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王貞云辦公室主任
老人福利聯盟
吳玉琴秘書長
康復之友聯盟
王 珊常務理事
滕西華秘書長
王素卿執行秘書
勞工陣線
孫友聯秘書長
智障者家長總會
孫一信副秘書長
殘障聯盟
謝東儒秘書長
+ read more

2004 病人安全週
2004年11月7-15日-
國內首次大規模「病人安全週」開跑
由於婦女本身對自己身體的不熟悉、對屬於自己的就醫權利不清楚、以及醫生即權威的印象,加上大多數人並不經常就醫,因此除非是事態嚴重,否則對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愉快的經驗經常是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楣。然而,對於醫療品質焦慮與不安、醫用關係的不良、醫療體系缺乏多元的思考觀點與友善的環境,卻都是婦女就醫時的隱憂。
從衛生署2002年成立「病人安全委員會」,討論「病人安全」議題,到2003年的全國醫療改革系列會議,所有會議過程都缺乏民間團體的參與,更沒有性別的觀點。因此婦權會的黃淑英委員在行政院婦權會提出質疑,並獲得醫政處辦理「有民間聲音的病人安全論壇」作為回應。為了使論壇能真正反應民間的聲音,因此各不同屬性的民間團體(如:婦女、老人、身心障礙、原住民等)已於2004年,分別舉辦「病人安全論壇前驅會議」,瞭解各地醫療使用者的想法與意見。並將於2004年11月13日舉辦「病人安全論壇」。
台灣女人連線所負責主辦的「病人安全論壇-婦女前驅會議」,業已於2004年7-8月間在台北、宜蘭、台中與台南等四地舉辦了五場座談會,邀請不同地區的婦女團體共同協辦,並和各階層、不同族群的婦女一起討論及分享「自己」愉快/不愉快的就醫經驗。座談會主要的訴求是從女性生命經驗出發,透過召開座談會的方式,瞭解並收集女性對於病人安全的想法及經驗。
台灣女人連線已於10月底將座談會之結論報告提送衛生署,並將於11月13日上午9點藉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建國分部報告,希望藉由「病人安全論壇」的活動喚醒女性對自身權益的爭取、做個聰明的「醫療使用者」。
時間:2004年11月13日 上午9點
地點: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建國分部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地下一樓)
歡迎各界參加!
詳情請參考 病人安全週活動訊息
+ read more

台灣女人健康網開站 (新聞稿)
台灣女人連線
台灣女人健康網開站記者會
新聞稿
女性健康新主張:超越「三點」男女大不同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醫療體系是中立的,無關乎男女,也沒有價值上的判斷,但在醫學的實務操作上,卻屢見婦女健康因為醫學的性別盲而受到影響、缺乏性別觀點的健康政策更是無法滿足女性的健康需求。有鑑於此,台灣女人連線為了平衡醫療體系男性的思考、脫解傳統文化的束縛並傳達男女不同的健康意涵,於2004年10月17日設立了台灣第一個具性別觀點的健康網站--「台灣女人健康網」www.twh.org.tw,希望提供由女性需求、女性經驗出發的女性健康觀點;報導國內外最新的醫療、研究資訊;披露醫生可能沒有告訴妳的話,讓女性可以擁有充分的資訊、建立具有性別觀點的健康權。
為何要談婦女健康?
多數人認為健康是沒有性別差異的,事實上,男性與女性因為身體結構不同、生理運作不同、生命的經驗不同,因此,他們的醫療照護、衛生保健的需求亦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女性的社經地位較低,她的健康需求較不被重視,然而,女性作為一個家庭的照顧者,生命的孕育者,她的健康是不容疏忽的。
醫療中立、健康中性?
國內外的醫療體系,一向為男性主導,因此,不論是基礎醫/藥學的研究(議題的選擇、實驗數據的解釋、結論)、醫療保健、公共衛生的推動、政策的擬定,也深受男性的觀點及偏見的影響,例如:科學家常以
“男追求女”的模式來描述受精的過程,強調男性的精子的主動與英勇,完全忽略女性其陰道活化精子及卵子為精子導航等重要角色;醫藥研發的臨床實驗,女性因為特殊的生育生理,一直被排除在人體實驗之外,雖然近年來,已有所改進,然而1988年發表的阿斯比靈能預防心臟病的研究中,女性仍被排除在22,000個志願試驗者之外,罔顧心臟病也是女性主要死因之事實;鼓吹更年期婦女服用荷爾蒙,是缺乏女性生命經驗的結果。而由對RU486與威而剛的政策,更可見一斑:RU486,女人不得以的選擇,被視為會引起性氾濫;而威而剛,製造性需求,卻不曾與性氾濫有所聯想!
文化裡的價值觀深深地影響女性如何看待、對待自己的身體。傳宗接代的觀念,限制了女性生育的自主性:女人不但必須要生育後代,還一定要生育兒子。這樣的觀念,造成女性心理的沈重負擔;月經是女性身體重要的健康指標,但文化給予了它負面價值,影響到成長中少女的自我評估、自信;年輕貌美的女性價值,常迫使女性罔顧健康地瘦身、塑身、防老,更使中、老年婦女長期陷入追求不可能的焦慮與沮喪中。
醫療領域裡男性思考,忽略女性的生命經驗及需求、過渡醫療化女性的健康及其形成的政策,可能危及女性的健康及生命。
被窄化的女性健康──「三點式」健康
長久以來,台灣的醫療體系將女性的健康需求窄化為「三點式」(乳房與子宮)健康。他們只強調乳癌、子宮頸癌的防治,無視肺癌是女性腫瘤最大的殺手,更忽略了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是女性第二、三大死因的事實;他們重視不孕,花費龐大的資源在治療及人工協助生殖科技的研發,而對於女性月經、更年期的關心卻停留在商業利益的思考上;甚至,應該是照護新生兒健康為主的母乳哺育都成了推動女性健康的重大議題!!
男女大不同
一直以來,社會都以「女人是男人的肋骨」的心態來看待女性的健康,因此男人如何保健、如何診斷、治療、處方,女性也一視同仁,甚至在用藥的劑量上也沒有因為是「肋骨」而有所斟酌。近些年來,國外醫學研究不斷指出男女的差異不只是生理的結構,重大的疾病如心臟病、肺癌、愛滋病,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不抽煙的女性得肺癌的的比例高於不抽煙的男性;女性比男性易得自體免疫疾病,如紅般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女性得愛滋病的症狀,除了常見的肺囊蟲炎外,亦出現在婦科的疾病;男、女性心臟病呈現不同的的症狀,診斷的方式也有性別差異的利弊。因此,醫師對於病患的治療也應因性別不同而加以調整。
近來,美國出版了兩本新的教科書,強調醫學各個領域的性別差異性。台灣女人連線希望藉由「台灣女人健康網」的設立,除了提供婦女具有性別觀點的健康資訊外,亦希望藉此提醒性別盲嚴重的台灣醫療體系與政府相關機關,應盡快予應加緊腳步,跟上性別主流化的大趨勢,以確實維護女性的健康。(10.17.2004)
+ read more

2004 病人安全論壇分區座談會
病人安全論壇分區座談會
近幾年來,台灣醫療糾紛層出不窮,抬棺抗議的場面更是屢見不鮮,而北城、崇愛及和平SARS事件,使得社會、政府開始重視、討論病人安全的議題,衛生署並於2002年成立病人安全委員會,討論「病人安全」議題。2003年由於民間團體的討論與爭取,2004年年衛生署將舉辦「病人安全論壇」。為了使論壇能真正反應民間的聲音,因此,將由不同屬性的民間團體舉辦前驅會議,瞭解各地「醫療使用者」的想法與
意見。台灣女人連線將從性別角度出發,透過召開座談會的方式,瞭解並收集女性對於病人安全的想法及經驗,以作為日後病人安全論壇討論的方向。
時間
協辦單位
地點
2004/7/14 (三) 9:30-12:30
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02)2351-1678
108咖啡廚房
台北市南昌路一段108巷1號
2004/7/16 (五) 1:00-4:00
宜蘭縣婦幼協會 (03)961-1789
宜蘭縣冬山鄉廣興村永興路2段878號
2004/7/21 (三) 1:00-4:00
台中開懷協會 (04)2350-6112
台中市西屯路三段148之33號2樓
2004/7/27 (二) 1:30-4:30
台南市婦女會 (06)221-7881
台南女書店
台南市忠義路二段41號4樓
2004/8/16(一) 1:30-4:30
台灣女人連線 (02)2322-5038
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02號2樓
指導單位:行政院衛生署
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
協辦單位: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宜蘭縣婦幼協會、台中開懷協會、台南婦女會
+ read more

六要六不要--回應行政院優生保健法修法草案
六要六不要--回應行政院優生保健法修法草案
行政院即將通過母子保健法草案,明訂成年婦女若需自願中止懷孕,不需先生簽字同意即可實行自願中止懷孕。我們對於衛生署刪除父權條款,並更改優生保健法名稱的作法表示肯定,但對於衛生署未能全面思考兩性生育健康及青少女自願中止懷孕的問題,將之納入此次修法內容,表示遺憾。
我們有以下的看法:
1.
我們已經深思熟慮,不要再等待:請尊重女性自願中止懷孕的決定,取消三天等待期之規定
女性在面對自願中止懷孕的選擇時,都會考慮她們自身的信仰、價值觀、身心狀況、生活條件等因素,不是倉促間草率的決定,因此,三天的等待期是「多此一舉」,徒增婦女的困擾與不便。
2.
我們要資訊,不要輔導:婦女需要的是「資訊諮商」,而不是「輔導諮商」
母子保健法草案中規定:成年婦女若需實行自願中止懷孕,必須先經由醫師的「輔導諮商」,此舉不但否定了女性做決定的能力,在執行上,亦有多重問題,如:醫師個人價值觀之涉入、醫師需接受專業的訓練……等。其實,婦女需要的是「資訊諮商」如:人工流產的方法過程風險及費用、人工流產外的其他選擇、社會支持資源等資訊,以利其做決定。
3.
青少女要合法的輔導諮商管道,不要非法暗巷:請增加輔導諮商之第三管道,讓欲自願中止懷孕的青少女有一個合法、安全的人工流產
根據調查報告指出,青少女懷孕後,近七成會選擇中止懷孕,其中只有二成會告訴父母。青少女不敢告訴父母、父母不同意、父母為加害人、父母失聯等情形,迫使青少女尋求非法、不安全的途徑中止懷孕。為保障青少女的身心健康,應引入輔導諮商為未成年少女另一合法施行人工流產的管道,以確保她們的健康及安全。第三管道的介入,除了可作為青少女與父母之間的橋樑之外,還可以提供必要的性教育,避免再度意外懷孕,以真正維護青少女的身心健康。
4.
我們要生育健康全面思考的修法,不要狹隘的人工流產法:修法應全面照顧兩性生育健康
修法方向應從整體生育健康方向思考,而不應只侷限於自願中止懷孕等的規定,其中應該包括:生育健康教育、生育健康諮詢的提供、協助生育計畫的落實、孕前與產前檢查、孕產婦與新生兒的權益及友善的生產環境等。
5.
我們要生育基金,不要二度傷害:設立「生育基金」,以照顧產婦或新生兒因分娩致死亡或永久性機能障礙者
在生產過程中,嬰兒或產婦有時會遭遇傷害甚而生命的危險。而這些傷害往往很難認定是生產的自然風險或是人為上的疏失所造成的。再者,生育醫療糾紛與一般醫療糾紛不同,因為生育雖是家庭、個人的事,但對於國家、社會而言有重大意義。因此,生育的風險不應由婦女或家庭獨自承受,為了保護婦女及家庭免於生產及醫療糾紛之二度傷害,國家應設立生育基金,先提供受害婦女或嬰兒補償,而後再由國家進行責任歸屬的確定及求償。
6.
我們要生育保健,不要優生保健:優生保健法名稱應修正為生育保健法
將「優生保健法」改名為「母子保健法」雖立意良好,但忽略男性在促進生育健康上重要的責任與角色,也排除了不想作為「母親」的自願中止懷孕者,故宜更名為「生育保健法」。
台灣女人連線與台北市女權會歷經兩年的討論,提出「生育保健法」以取代「優生保健法」,獲得三十個以上的婦女團體及弱勢團體的連署支持,之後並與高明見立委辦公室合作完成最後版本。目前已由高明見、葉宜津、楊瓊櫻、李永萍等六十二位立委連署,於上會期送進立法院。我們要再次呼籲:政府應加強生育保健知識教育,並提供充分之醫療資源、社會福利及支持網絡等資訊,讓個人或家庭計畫生育時,不論是生育、結紮或自願中止懷孕,都有充分的認知及能力,根據其需求、條件、信仰及價值觀等做適當的選擇,讓每個小孩都是在期待中出生!
+ read more

「醫療社會責任明確化—醫界社會承諾」論壇 (發言稿)
「醫療社會責任明確化─醫界社會承諾」論壇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 發言稿
當3、4年前醫界開始遊說醫師「除罪化」、除刑化時,我多次提出醫界應有內部自我檢討,釋出這樣的誠意,以得到民眾的支持。今天的舉辦這樣的論壇,我非常肯定。但是主題的設定,讓我及許多的同事不解。
因為,在台灣醫療身負社會公益的意涵,是一個非營利的事業,醫療的社會責任在醫學倫理及醫師或醫事人員的誓詞裡,就已經很明確地表達出。所以就醫療使用者的立場,此刻討論社會責任應該是「實踐」的問題,而不是「合理化」或「明確化」的問題。從對論壇主題的醫病認知差異,我們就可以知道醫病和諧的困難,因為在溝通上,不僅有情緒障礙、專業落差的問題,在語言上更是有「雞同鴨講」的困境。
因為醫療糾紛而有這樣的論壇,我就從醫療糾紛來檢視醫療社會責任的落實。
醫療糾紛根本的因子在「醫病互不信任」,醫師不願意道歉,因為怕因此會被認為承認犯錯;病人則認為「醫醫相護」──從病例竄改到調節偏坦到醫事審議徇私──病人都充滿了質疑。我接到一個投訴,其中病人申請用來起訴依據的「診斷證明書」,要了5個月,一直要求,才勉強有「疑有因果關係」的字眼;其接手治療的醫師在偵查庭,只對接手後的病情說明,不願觸及是否與前醫師的醫療行為有關連性;而在場護理師也不說實話,甚而幾天後就離職。許多醫師告訴我,因為他們都是被如此教導的──不要去評論其它醫師的醫療行為。如果是這樣,那麼,醫事審議也好,鑑定也好,會有真相嗎?
醫療倫理的養成,建立醫界公平正義的形象,是醫療專業教育的一環,「醫醫相護」、「作假」的存在,是教育不良,而不是沒有明確化。
醫療糾紛的發生可能是病人心情的問題、一場誤會,或是醫師疏失、過錯。病人的經驗是──醫師的反應常識,我作了應當的處置、醫療有不確定性。然醫師會不會因「錯誤處置」而引起醫療傷害?
醫師執照是60分及格,以平均80分計,有20分答錯。我並不是要求醫師百分百,只是要說,醫師其實是可能因知能不夠「弄錯」而造成醫療糾紛,不是醫療不確定性、疏失或過失。為了促進醫師專業知識的提升,國家要求醫事人員有一定時間的職繼續教育,才能換照。我們觀察到,在醫師接受職繼續教育並不積極。很少人全程聽課,很多人簽了名就走,甚而有代簽名的;一些網路的課程也無法知道是否真正接受。
接受繼續教育是對醫事人員明確的的法律規範。充實新的知識是醫事人員應盡的本分,有實踐、落實嗎?
最後──
很多時候醫療糾紛的原因不是醫事人員的問題,而是醫療體制、系統、環境的問題引起的。機構硬軟體設置或系統不完備會導致醫療事故,某教學醫院,在病患需要時,才發現有葉克膜,但沒有會使用的醫事人員!法令、制度缺失造成過勞、待遇低、流動性高等,嚴重影響醫療的安全及品質,如:台大愛滋器官移植錯誤事件是體制的問題,衛生署是關鍵,而不是一個醫師;醫療機構因為成本、盈餘的考量,實施不合理的醫師輪班制度,要求衝業績的門診量,假造醫院評鑑需要的不實醫療人力配置;更遊說政府,將部分醫事人員被納入勞基法84-1,即奴工條款,工時不受勞基法的保障(至今仍未完全落日);凡此種種,造成醫師、護理師過勞,護理人員的流動率高,而近兩、三年年輕醫師猝死、中風癱瘓的事件更是時有所聞;還有,機構對於醫事人員的剝削:因應某些科別人力的流失,健保提高給付,卻沒有合理反映在醫事人員的所得,門診費提高17%,有些醫院的醫師才拿到一元!
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以「減少醫師被告」為改善醫療執業環境的作為,其實是本末倒置的。營造良好的執業環境,減少醫療事故才是正確的方向。
醫療機構作為醫界的一份子,應該恪守醫療倫理,對相關利害人,如:病人、員工負責,檢討醫事人員合理的工作條件、建立醫療安全系統,營造良好的執業環境營造,善盡它的社會責任!
**文中照片版權所有者為台北醫學大學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