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新聞稿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因此,心血管疾病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但女性在更年期前有荷爾蒙,因此容易缺乏疾病的警覺。為提高社會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注,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發起響應國際社會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邀請民眾於當天穿著紅色衣飾及參與活動,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
第三屆「為女著紅」,主題為「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謝謝他們!
同時,我們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
我們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

邀請填答【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
各位朋友,台灣女人連線長期關注女性健康議題,推動婦女健康相關法案與政策。本會欲調查民眾對於生產相關議題的意見,作為政策倡議之參考,誠摯邀請您填答。
目前婦產科醫師因為醫院的人力作業規定及部分基層診所沒有足夠的設備與人力資源等原因,只能或只願意做產檢,而不接生。因此逐漸形成女性懷孕、生產時,產前檢查(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不同人的狀況。對於這樣的發展,我們想瞭解女性及其家人的想法,做為政策倡議的參考。
問卷將以不記名方式處理,敬請安心填答。您的每一項答案,都將成為改善女性生育環境的重要依據,感謝您的參與和協助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HTTPS://GOO.GL/EDVEWA
+ read more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
緣起
健康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女人心血管健康更因年輕時有荷爾蒙保護而備受忽略。其實,女性一生從需要避孕開始,經歷懷孕到最後進入更年期及停經,都面臨著女性特殊的「心」風險。女性應該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管理風險。
2018年「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一起為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把關!
➤➤➤ 與婦產科醫師談「心」衛教單張
❤【為女著紅,抽好禮】
⇛活動步驟:
1. 3/9(五)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並拍照
2. 上傳至「個人」臉書,同時標籤 #TAIWAN為女著紅
⇛參加上述活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有機會獲得:
1. 歐姆龍血壓計(1名)
2. 500元7-ELEVEN禮券(50名)
我們將從使用標籤 #TAIWAN為女著紅
的臉書朋友抽出幸運得獎者,因此請記得將貼文設為【公開】,不然主辦單位無法看到貼文,貼文者便無法參加抽獎活動。
❤【為女著紅,為「心」而跑】健康路跑
時間:2018年3月18日上午5點半至8點半
3公里樂活健走組:星光水岸公園→直走新光路→中山二路→復興三路→復興四路→(終點)星光水岸主會場。
5公里樂活休閒組:星光水岸公園→直走新光路→右轉中山二路→時代大道→中華五路→凱旋四路接成功二路→(復興四路-軟體科技園區)→(終點)星光水岸主會場。
費用:免費
報到時間、流程、交通方式等資訊,請見:https://lohasnet.tw/GoRedforWomen20180318/
❤注意事項
*
「著紅行動」臉書抽獎活動至2018年3月9日24:00截止,得獎名單3月16日公布於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粉絲專頁
*
得獎者請於3月20日前私訊回覆得獎人資料,逾時不補
* 贈品將於3月底前以郵局掛號寄出
*
贈品寄送僅限台灣地區,若因資料不全、有誤,而導致贈品郵件退回、冒領、遺失者,恕不另行補發
* 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保留活動修改之權利
本活動部分經費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補助及台新國際商業銀行贊助
+ read more

育兒百寶箱政策檢討座談會
2017年10月17日民眾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提案「前瞻計畫育兒百寶箱之經費挪移作為2至5歲幼兒就學托育補助」,邀集民眾聯署,要求政府檢討「育兒百寶箱」的政策。10月25日此提案覆議通過,衛福部社家署於11月3日回應將於11月6日召開研商會議,邀請提案人、專家學者、利害關係人及協辦機關等共同研商本案之提案內容。
本會常務理事黃淑英於會中表示,不符合民眾期待的政策方向,不宜執行,反對百寶箱的計畫,但建議將可以挪移20%的百寶箱經費流用至其他項目,例如用於孕前或產前之衛教。
+ read more

別以「母愛」壓迫女性
台灣女人連線年初進行了「二○一七生育議題問卷調查」,其中的「母嬰同室」這兩日引起討論。過程中看到許多媽媽的血淚經驗,更加證實了親子同室政策有檢討改進之必要。
七十%以上的女性認為產後於醫療院所中,「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顯示女性想要決定自己與新生兒的共處時間,而不是被硬性規定。
然而,政府為提倡母乳哺育,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的認證。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卻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認證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不少產婦都抱怨,醫院強推親子同室,讓甫生產完的媽媽根本無法休息。忽視母親的需求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更營造出不哺餵母乳就不是好媽媽的氛圍,帶給母親巨大身心壓力。
同時,在衛教訊息中,鮮少哺餵母乳之外的選擇、說明與輔導,讓有哺餵困難或選擇不哺餵母乳的母親僅能自己摸索。例如,在目前的孕婦健康手冊中,哺餵資訊僅有母乳親餵,更以「最貼心的哺育方式」敘述。但,哺餵嬰兒不只母乳一種方式,提供的資訊不應偏重,更不應帶有價值判斷。
近年來,多有研究指出促進哺餵母乳帶給女性壓力與焦慮,國際間針對母乳哺育議題亦有諸多反省與修正,主要方向為:友善母親照護,尊重哺育方式是女性自主的選擇。政府應給予母親及大眾充分且正確的嬰兒哺育資訊,以利選擇。並以「支持」母乳哺育,代替「促進」母乳哺育。
討論這個議題,並非否認母乳的益處,更不是反對親子同室。而是呼籲政府重視執行過程中對母親選擇的尊重,給予母親專業支援,而不是將媽媽當作追求數據達標的工具。更要提倡支持女性哺育選擇的態度,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母乳等於母愛」此等價值觀,以「母愛」二字壓迫女性。
原文刊登於自由時報106年10月20日自由廣場
+ read more

母嬰同室沒得休息 國健署將檢討政策
親子同室政策可望調整。為提高母乳哺育率,衛福部國健署以增加產檢給付為誘因,鼓勵母嬰親善醫療院所促進產婦親子同室;但國內最新調查發現,近75%育齡女性主張應由產婦決定,或根本不需親子同室,剛生產完的媽媽坦言:「產後親子同室恐沒時間休息。」國健署回應,近期將開會檢討親子同室政策,使其更人性化。
國健署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制度,迄今已187家醫療院所獲認證,其中一項認證指標為24小時親子同室率,獲認證醫院收治的孕婦每次產檢可多補助20元。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不少產婦都抱怨生產完很累,醫院為達認證強推親子同室,讓媽媽根本無法休息。
台女連今年四月針對近2千名20到40歲育齡女性,問卷調查產後住院期間每天適合的親子同室時間,結果71%認為應由產婦自行決定,另有3.1%主張根本不需要親子同室,顯示約四分之三不滿該政策,僅約25%贊同親子同室。
黃淑英指,不少推廣母乳哺育的國家,近年來已從積極促進改為支持,反觀國健署印製的「母乳哺育教戰手冊」,不僅「教戰」用詞太過強烈,一翻開就提到母乳是媽媽與寶寶愛的約定,暗示不餵母乳就是不愛小孩,且未教導產婦應如何讓嬰兒離乳等,對產婦造成太大壓力,甚至加劇產後憂鬱症,例如她曾聽聞有產婦因產後憂鬱症,且本身無法哺育母乳,承受太大壓力、身心俱疲而萌生輕生念頭,差點釀成悲劇,該手冊用字、內容早該調整。
台灣母胎醫學會常務理事鄭博仁認為,哺育母乳好處多,但是否親子同室或餵母乳,應尊重女性自主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說,有些產婦本身就不宜餵母乳,若寶寶患乳糖不耐症也不適合喝母乳,鼓勵餵母乳政策應更友善。
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明洸表示,親子同室對產婦是否友善可討論,此政策除促進母乳哺育,護理人員也可教導產婦如何觀察、照顧寶寶,仍有其必要。剛生完第二胎的產婦呂小姐坦言,產後真的很累,若體力不支還硬要親子同室,根本無法休息,應視情況彈性調整。
國健署簡任技正施靜儀回應,近期將召開專家會議檢討親子同室政策,使其更人性化,該署規劃中的全新餵養寶寶衛教素材,內容會增加配方奶資訊,且不會刻意強調應餵母乳,母乳手冊內容也將一併檢討。(蔡明樺/台北報導)
報導轉載自2017年10月17日19:26《蘋果日報》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