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之性別觀點
背景
1995年3月台灣開始實施全民健保,96年政府提出健保民營化政策的構想,引起社會非常大的討論。婦女團體擔心民營化後,將可能危及婦女的就醫權益,因而開始關心健保議題,並與其他社福團體、學者組成「搶救全民健保聯盟」,最後在各界壓力下,成功阻擋健保民營化政策,社福團體亦確立健保永續發展的基本立場--反對民營化、堅持總額。
2002年健保署為控制健保支出費用,實施總額制度,2004年醫界要求廢除總額聲浪不斷、行政院喊出設立千億健保基金貼補醫界損失,眼見全民健保的重要財務調控機制即將瓦解,且健保制度缺乏醫療使用者的聲音,台灣勞工陣線與台灣女人連線討論後,深覺民間團體應該再次發聲,因此結合長期關心民眾健康權益的社運伙伴,於2004年11月16日組成「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簡稱督保盟)。
一代健保
1995年3月台灣實施全民健保,提供醫療保健服務。主要是將公保、勞保、農保、軍保的舊有保險體系整合納入全民健保中,故採取依「職業別」6類14目作為保費計算基礎,不同職業別的人繳交健保費的自付比例、政府補助比例也都不同,眷屬則依附在投保人之下,與投保人繳交相同保費。這樣的制度造成了多眷口數負擔過重、失業者繳的保費比有工作者多的現象,違反「量能負擔」原則。
健保修法
健保匆促開辦後,社會一直有檢討、改革聲浪,2004年起,歷經百餘位專家學者與民間團體的討論,提出「家戶總所得」計費方式的二代健保,所謂「家戶總所得」是指取消職業分類,以每一家戶的所得作為保費計費基礎,不以人口數計價,亦即只要家庭的收入相同,不管家庭裡的人口數多少,均繳交一樣的保費,以達到「量能負擔」、「永續經營」 的目標。
健保開辦後,醫療支出大幅增加,健保署開始以調整保費、部分負擔等財務調控方式企圖解決健保財務問題,直到開辦15年後--2010年3月衛福部才宣布將進行二代健保修法,意欲改革保費收取方式,健全健保財務。
2010年4月立法院終於審議「家戶總所得」二代健保法案,然在12月7日院會表決前,國民黨團推翻原先規劃之「家戶總所得」制,而改以現行制度加上受刑人納保以及徵收補充保費的方式,在沒有任何民主審議的程序下,於2011年1月4日強行表決通過,並於2013年實施。(詳見:拼湊當改革--粗糙立法民眾受害)
現行健保的問題
1.6類15目的問題
現制6類15目,肇因於當時健保開辦前,台灣已有公保、勞保、農保等職業保險,在倉促上路前提下,以「職業」類別作為投保基礎,然卻產生許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問題。
一、虛擬所得導致多眷口數負擔過重:一般受雇者依其薪資投保,其沒有工作的眷屬,如配偶、父母和小孩則按人數加計同樣的保費(但最多繳3人)。沒有收入的眷屬要繳一樣的保費,這對眷口多又只有一份普通收入的人而言,負擔很重。
二、失業者負擔過重:失業者的保費以全國平均保費60%計之(目前是749元),形成失業者沒有收入卻要和收入4萬多的人繳一樣多的保費,違反量能負擔原則!
三、政府補助不一:政府針對一般受雇者補助10%,有工作而無固定雇主者(投保職業工會)補助40%,失業或無業者(投保區、鄉公所)補助40%,自營商、專門職業或技術人員沒有補助。問題在於補助40%的人口中有許多是地下經濟的人口或高收入者(如:退休月領6萬元的退休族),相當不合理。
2. 補充保費的問題
所謂的補充保費是指除了現制的保費之外,如果個人有超過4個月的獎金、房租收入、股利及利息等收入,其金額超過5000元者及兼差金額超過基本工資者,需要繳交補充保費,其費率為2%,若單筆超過1000萬者最高以1000萬計算,例如有單筆利息收入10000元,需繳200元的補充保費。
觀其內涵,補充保費的所得項目違反水平公平。股利、利息計入,退職金、房屋等財產交易所得不納入;公司行號的商業租賃加計,排除住宅的租賃。其理由部分是選票的考量,部分是方便保費收取的行政作業,並不是站在公平的立場上思考。
「補充保費」是政府對於額外收入加收健保費,然「所得」對於每一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房租、利息對一些老人是賴以維生的所得,兼差是家庭負擔重者必要的所得,但是政府擅自給了一個「額外」的定位,並收取高於一般費率2%的補充保費。
另外,政府對於補充保費的收取,一樣有職業別差異,加入職業工會的人,工作所得收入都不用繳補充保費,但一般勞工只要有打工收入,就要課補充保費;有些退休老人領優渥的退職金卻不用繳補充保費,顯見補充保費的設計亦違反「量能負擔」之原則。
3.健保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
藥價差是社會大眾對於健保資源浪費最為熟知的議題。藥價差的產生源自於健保給付醫院的價格高於醫院實際採購價,國際上合理的藥價差範圍介於2%-15%之間,但依據健保署的調查,目前台灣的藥價差超過20%,顯然已屬於不合理藥價差。雖然健保局每兩年進行一次藥價調整,但因為未解決藥價給付採同成分不同品牌給付不同價格、逾專利藥無法即時調降給付價格等問題,因此藥價差問題遲遲無法解決。
再者,因為給付標準的不公平,亦會造成部分科別逐漸式微的現象,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婦產科。檢視健保給付婦產科之點數,有割盲腸比生小孩給付高、照顧新生兒比照顧產婦及胎兒總給付高及照顧男人比照顧女人給付高之不合理現象。(詳見:健保給付不合理,婦女健康被排擠!)健保署雖於102年支付標準調整方案中增加生產給付之點數,但健保給付婦產科檢查與手術的點數和其他醫療服務相較之下還是有過低現象,雖然現行政府提出生育風險補償機制、限制實習名額等措施,暫時緩解婦產科人力不足之現象,然在健保資源配置仍然不公平的情形下,未來仍須觀察。
補充保費目前狀況
自2013年補充保費上路後,社會各界有非常多的批評聲音,因此,健保署陸續更改了相關規定:
1.單筆收入下限從原先預定2000元調高為5000元
2.兼職所得扣取由下限5000元調高為基本工資
我們的主張:
一、支持家戶總所得,反對虛擬所得
不論人口數的家戶總所得能減輕多眷口數弱勢家庭的負擔,解決同樣收入卻因不同職業,繳交不同保費之不公平現象。
二、反對差額負擔及過高的部分負擔
過高的費用負擔會造成經濟相對弱勢的女性就醫上的障礙,直接影響婦女就醫意願,損害其健康權。
三、要求健保資源公平有效的分配
不合理的醫療資源分配及不同科別間給付的不公平,將造成高風險的婦產科醫師人數逐漸下降,使得婦女的就醫權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