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懂女人心 為女著紅」
台灣女人連線 台新金控 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
「要懂女人心 為女著紅」
-心連心,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偏見
新聞稿
[311為女著紅記者會合影]
左起: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太平洋SOGO董事長黃晴雯、衛福部次長李玉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最高顧問王金平、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博淵、台新金控總經理饒世湛
在台灣,平均每小時有1.4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近五年來(98年至103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了20%,其死亡人數是婦癌的3-4倍,女性更年期(50歲)後的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是以每5歲增加近一倍的速度上升。然而,面對這樣的健康風險,我們對於心/血管健康的關注依然不及婦癌;此外,社會大眾也普遍地不瞭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臨床表現上具有性別差異。為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識與重視,台灣女人連線、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響應國際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穿紅衣行動,邀請民眾在3月11日(五)「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
在台灣,除癌症之外,心/血管疾病都是女性與男性的主要死因,但政府或是醫界,在宣導女性健康時還是重視婦癌的防治。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女性因為生理結構及生命經驗與男性不同,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表現及風險上有性別差異,例如:女性會出現「非典型症狀」--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參考「衛教單張」)。早在1999年美國心臟病協會就提出了預防女性心/血管疾病指引,隨著研究的累積,也持續在更新,2016年一月美國心臟病協會首度針對女性心肌梗塞提出了預防及治療的建議,但是台灣社會並沒有普遍的認知到這些資訊,易造成婦女健康的傷害。
GO RED FOR WOMEN 為女著紅
國際上對於女性心血管疾病已重視多年,2002年,美國國家心肺血液機構(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啟動了The Heart
Truth計畫,藉此提升美國女性對心臟疾病的警覺,並鼓勵女性採取行動來降低風險。2004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起Go
Red for
Women行動,透過穿紅衣及其配合的各式活動提醒社會大眾女性心臟病的重要。2005年世界心臟聯盟也呼籲這個行動,至今已有超過50個來自全球的團體,如法國、瑞士、荷蘭、澳洲、印度、馬來西亞、南非等國家響應此項行動。2014年世界心臟學年會更喊出「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偏見」!
311為女著紅日
為提醒社會注意女性心/血管健康,台灣女人連線響應「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今年為3月11日),並邀請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共同響應。台新秉持關心女性、最懂女人心的精神,號召所有分行同仁在311這一天共同貼上「為女著紅」之貼紙,藉此提醒女性注意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太平洋SOGO百貨在3月期間也在其所有分店服務台放置心/血管衛教單張,供民眾自由取閱。
此外,在3月11日下午也將於太平洋SOGO忠孝店中大門前舉辦「Facebook串聯參與宣導活動」,邀請金鐘影后陸弈靜女士擔任公益大使,藉此宣導「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之衛教資訊,提醒民眾注意心/血管健康。
我們希望藉由「為女著紅」這個活動,在政府、醫界與民間的推動與努力下,提升國人對於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獲得妥善的照顧。因此我們要求政府:
*
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做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
*
制訂具性別差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及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
+ read more

「為女著紅」Facebook串聯參與宣導活動
台灣女人連線 台新金控 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
311「要懂女人心
為女著紅」-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
在台灣,平均每小時有1.4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近五年(98年至103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了20%,其死亡人數是婦癌的3-4倍。然而,女性面對這樣的健康風險,關心心/血管健康的程度依然不如婦癌,且社會大眾普遍不知道心/血管疾病在疾病風險及臨床表現上具有性別差異。為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意識與重視,台灣女人連線、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共同響應國際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穿紅衣行動,邀請民眾在3月11日(五)「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3/11日,我們將在下午於太平洋SOGO忠孝館前舉行宣導活動,邀請公益大使金鐘影后陸弈靜女士與民眾一起拍照打卡,提醒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311 太平洋SOGO百貨 民眾FACEBOOK串聯參與宣導活動
時間:2016年3月11日(五)下午兩點
地點:太平洋SOGO百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45號)忠孝館1F中大門廣場
主辦單位代表:台灣女人連線 徐佳青女士
公益大使:金鐘影后 陸弈靜女士
公益推廣單位代表:SOGO百貨、台新銀行
+ read more

2015破除美麗迷思—創意短片得獎出爐!
2015破除美麗迷思—創意短片徵件活動
得獎者出爐!
壹、活動說明
長久以來,大眾媒體不斷在塑造標準化的美貌,社會大眾也因受到美麗迷思的價值觀影響,而汲汲營營追求著被媒體及時尚產業塑造的單一美,包括服裝、髮妝、身材、容貌等各種被定義的美麗。但其實美麗是多元的,因此台灣女人連線將以「破除美麗迷思」為主題舉辦創意短片徵件活動,邀請大家發揮創意,一起打破美麗標準的框架,展現多元美的自信。參賽影片未來也將規劃應用於相關主題之公益推廣使用。
貳、徵件主題
以「破除美麗迷思」為徵件主題,打破現行社會普遍認定的單一美麗標準,鼓勵欣賞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身體形象,建立非以外貌為標準的健康多元美麗價值觀。
參、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
肆、指導及贊助單位: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
伍、得獎者
美麗不迷思,多元衝破鬼打牆
美麗迷思的原因,常常是主流、多數的眼光及價值對不同的人事物產生排擠與賤斥,而形成二元對立的評價標準。但其實每個人對美麗的感受是主觀,且略有不同,更無法定義。我們認為,破除迷思的方法並非去譴責或是否定主流的存在,更不是塑造或標榜一個新形象而產生另一種排擠。如果能看見差異,從多元的視野中發現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並能欣賞每一種不一樣,讓每個個體不論其外表,皆能安適其所,美麗將不再迷思。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womenslink/videos/160146807666330/
美。由我定義
日常生活當中很常會聽到朋友揶揄自己的身材,你很胖、胸部太小或是你好矮,這些都是我們獨特身體的一部分,也成就了我們,因此我們不必為了對方的標準而感到難過以及自卑,美的定義不該是侷限在他人的眼光,當你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信的時候,就是一種美的表現。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womenslink/videos/160152290999115/
+ read more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
台灣女人連線、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
聯合記者會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
9月27日是世界心臟日,但我們看到政府的宣導仍強調男性的心/血管健康,忽視女性。事實上,它一直是女性前二、三大死因!根據衛福部統計,2014年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有12,670人,遠多於死於婦癌[1]的3,259人!近20年來,眾多的研究指出女性由於和男性有生理的差異及不同的生命經驗,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及診斷/治療上也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今天記者會與會者特別身著紅色上衣及領帶,以響應國際關懷女性心臟病的「Go
Red」行動,希望讓社會看到女人的「心」,提醒女性對自身心/血管疾病的認知及警覺,更呼籲政府更要有性別差異的防治政策,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層面確實照顧女人的「心」!
女人的風險:更年期及特殊疾病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生命過程,而此時,女性面臨了多重心/血管的風險:首先,雌激素減少降低對心/血管的保護,使女性血壓上升;其次,此時期女性易罹患糖尿病,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是男性患者的7倍;再者,更年期也正值女性離婚好發年齡(45-55歲),離婚女性因為心理壓力,其罹患心臟病風險是未曾離婚的女性的1.24倍。
以女性居多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乳癌,其心臟病的風險也較高。紅斑性狼瘡患者好發於年輕女性且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而國外文獻指出,患者之主要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原因是除了體內常有變異且容易發炎的高密度脂蛋白外,腎臟疾病、肥胖及患者長期服用的類固醇也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但是目前針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仍不多,思樂醫之友協會理事長龔麗娟表示,從她們服務的經驗來看也的確發現有許多個案是腎炎所引發的心臟病。
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因心臟位居在其照射部位之後方,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如:動脈硬化、心包膜疾病或心衰竭等,特定的化療藥物更會惡化這些放射線所引起的副作用。然而,目前許多患者主要是從國外文獻了解到放射治療所增加的心臟風險,且乳癌病友團體表示當他們經心臟科醫師轉介至腫瘤科後,竟獲得腫瘤科醫師否定放射治療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答覆,顯示在缺乏心臟科與腫瘤科跨部門合作下,腫瘤科對乳癌患者心臟疾病風險的意識仍不足。
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中/高齡女性、自體免疫疾病及乳癌患者之心/血管健康的宣導,並提出合宜的政策。病友團體也強調需要醫療體系更關注疾病本身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並在治療上尋找能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策略。
心/血管疾病臨床上男女大不同
女性和男性在生理、結構上的不同,心臟病的呈現處置也不一樣。在病情上,有1/4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呈現特有的「非典型」的症狀,如: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在診斷上,以「踏步機測試」的女性偽陽性(10─40%)遠高於男性(10%-20%);在用藥上,阿斯匹靈可以預防男性心臟病,卻不能預防女性心臟病等;在治療上,支架對於男性的效果較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說明,至今美國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已20年之久,但台灣醫療領域仍缺乏心/血管疾病具性別差異的意識,再加上女性「非典型」症狀難以辨識以及繁忙醫療,台灣女性病患可能被診斷錯誤或延誤就醫,導致女性一旦罹患心臟性疾病死亡率就會比男性高。並且張醫師強調,除了男女共有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三高、吸菸及肥胖外,女性還有更年期、特殊疾病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女性缺乏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才是最大的風險因子。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李麗芬表示,雖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女性主要死因,但是,政府對於女性健康政策主要是「生育健康」及「婦癌」,忽視女性特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此疾病之男女性別臨床差異。因此,將推動三月的第一個禮拜五為「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以提醒國人、醫界與政府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藉此加強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宣導,並要求政府制訂具性別差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及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1]婦癌係指乳癌、子宮頸癌與卵巢癌
+ read more

教導拒絕婚前性行為:不完整又性別不平等的健康教育
回想學生時期,對於性我們有許多想像。那時我們或多或少聽說過性給人們帶來愉悅、活力或可怕、危險等感受,並且有些人在本能或好奇心驅使下很想知道如何體驗到性帶來的快樂。具體來說,我們想知道如何獲得想要的性、避免不想要的性。所以,性健康教育其實很簡單。
然而,台灣的文化中希望學生不要接觸感情、性的觀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於反映傳統社會文化的教育也傾向用禁慾的方法來教導學生如何看待性。在國/高中的健康教科書以及教師手冊中,都存在著「性行為要留給真愛,而真愛的必要條件就是結婚」的價值,此種禁慾式性價值觀不僅忽略了近年離婚率及不婚族比例趨高的事實,也忽視了目前同志婚姻未合法化,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教材需呈現多元性別觀點之精神。
此外,我們擔心單一且帶有強迫性地強調拒絕婚前性行為的價值,會讓國/高中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性健康知識,進而承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以當前使用的健康領域教科書為例,國中生的性教育僅著重避免感染愛滋病、性病的重要知識,卻未介紹避孕的觀念、方法,甚至目前十二年國教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綱草案仍舊從高中才開始教避孕的方法。再者,教育界過度強調婚姻是性行為的門檻時,容易導致學生過度美化婚姻並忽略安全性行為不論婚前婚後的重要性。我們尊重拒絕婚前性行為的性價值觀,但是我們反對這種單一且帶有強迫性的教學方式。
目前健康教育課綱是「以學生為主體、全人的健康為理念」,但諷刺的是教育界卻未考量傳統價值在當代社會的適宜性,不僅導致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性健康知識,教材內容亦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試問,如此具排他性的內容何來「以學生為主體」?無法完整介紹性健康知識的情況,又要如何讓學生做到「全人的健康管理」?我們認為教科書以及教師手冊應充分傳遞安全性行為的知識與多元的性價值觀,讓學生學習到完整的性知識、負責的性態度並包容多元的性價值,這才符合性別平等教育法「教材內容應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精神。
+ read more

「課綱變調!教材荒謬!檢視國/高中健康教育課綱與教...
立法委員林淑芬國會辦公室、台灣女人連線
課綱變調!教材荒謬!
檢視國/高中健康教育課綱與教材
新聞稿
台灣女人連線長期關心性別與健康議題,目前國家教育研究院將於10月研修十二年國教健康與體育/護理領域課程綱要,因此,我們檢視了當前國/高中的健康教育,結果發現無論是課綱、教科書或教師手冊出現違反性別教育平等精神,甚至錯誤的內容,而且在自我健康管理也缺乏完整的教學。我們呼籲教育部應重新思考國/高中健康教育課綱,相關出版業者亦應修正教科書與教師手冊內容,以提供國/高中學生與生活接軌的完整、正確之教學內容。
課綱、教材、教師手冊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
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8條:「教材內容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但我們的健康教育卻違反條文精神。首先,國/高中課綱在定訂交往原則時,僅規範要討論異性戀關係,以致於教科書不但缺乏其他性傾向之生活經驗內容,而且還出現將同志定義為「超過18歲,曾和自己同樣性別的伴侶有過多次肉體上接觸並達到性高潮的人」[1]以及將「有罪惡感」、「有孤獨感」[2]列為同志之指標等汙名化內容。其次,教材裡充滿了性別刻板形象,如:教科書討論自慰時,僅談及男性會有自慰行為[3],不提及女性的自慰;而教師手冊,則出現「女性較柔順甜美、輕聲細語,所以比男性適於從事服務業」[4]等,非但未能教導老師如何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反而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內容。
再者,雖然國/高中課綱明訂須「教導安全性行為及對婚前性行為負責任『作決定』之生活技能」,然大多數的國/高中教科書或教師手冊均以「拒絕婚前性行為」為主,以婚前性行為會導致未婚懷孕、性病、婚後性冷感[5]之內容等負面資訊企圖恫嚇青少年。此舉不但過度美化婚姻關係,導致同志的性被問題化,更弱化了「安全性行為」無論在婚前或婚後的重要性。令人相當錯愕的是,在教師手冊中出現諸如:「曾有過婚前性行為的人較容易發生婚外情,因為他們是較任性、不能自制的」[6]、「教導安全性行為是失敗的性教育的內容」[7]等內容,甚而大量引用某宗教的出版物作為教學參考。
性的美好確實建立在穩定的感情與負責的態度之上,但是結婚卻不一定與穩定的感情與負責的態度畫上等號,在多元選擇的價值下,國家應尊重婚姻是個人生涯規劃的選擇方式之一,國家教育不應再把拒絕婚前性行為作為教導性觀念的核心,而應在尊重多元價值及生活經驗下,更重視安全性行為之教導與實踐,以避免國人曝露於健康風險中。
國/高中教材未建立完整之基本健康知能
國/高中之健康教育是要教導青少年完整之全人健康知識,讓學生具備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然目前國/高中健康教育課綱並沒有完整的規劃。例如:在慢性病防治的課綱中,僅要求「以代謝症候群或癌症任一為例」。然無論癌症或是代謝症候群均是國人重大的疾病,國家也有相關預防政策,如大腸癌、乳癌、口腔癌等篩檢或部分縣市已開始給國中生公費施打HPV疫苗等,因此,每個人都應該要學習並養成這些疾病預防的生活習慣,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再者,老人骨質疏鬆是嚴重的問題,因為骨質隨著老化的流失是一不可逆的過程,因此,必須建立年輕時期「存骨本」的觀念,但在現有之教材版本中,卻僅有1個版本提及。
健康促進我們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從小做好健康習慣可以減少很多醫療資源。
錯誤、荒謬的內容恐誤導學生
令人更遺憾的是教科書及教師手冊中充斥錯誤資訊,例如:「35歲以上不能服用避孕藥」[8]、「菜花的併發症是子宮頸癌」[9]、不存在的法案名稱「生育保健法」、「愛情是當好感和吸引力都喪失時,自己還願意和對方在一起」[10](國中教科書)「每年陰曆七月許多女性憂鬱症發作及各寺廟的嬰靈都與墮胎後遺症有關」[11]、「即使有固定使用保險套,仍有10%─43%的機會感染病毒,而且保險套無法防止其他病毒(如披衣菌)的入侵..」[12](教師手冊)等。然而,教育青少年健康知識應有科學或醫學上的根據,不應出現錯誤或涉及道德、宗教意識型態的內容,因此我們認為健康教育應以更客觀的方式陳述,避免灌輸青少年特定宗教的觀念。
雖然,107年十二年課綱草案並沒有出現目前課綱中偏頗的核心價值,但是,從本會檢視結果來看,由於教育部對於教科書及教師手冊的審查不夠嚴謹,就算課綱條目沒有問題,教材內容仍會出現錯誤及荒謬的狀況,甚而有出現違反課綱之現象。因此,未來直接影響教學的教科書及教師手冊的內容將如何呈現,是我們最擔心的。有鑑於此,本會要求:
1.
課綱之擬定及教材之審查,應邀請女性或具性別敏感度之代表參與,以建立性別平等且多元之健康觀念。
2.
課綱應教導預防癌症及重要慢性病的知識,並落實於生活中,以建立青少年全人的自我健康管理。
3.
國/高中教材中應正視青少年情慾發展,加強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以及對性負責任的態度。
-------------------------
[1] 高中幼獅版下冊
[2] 高中泰宇版下冊
[3] 高中幼獅版下冊
[4] 高中教師手冊新文京版
[5] 高中教師手冊育達版
[6] 高中教師手冊智業版
[7] 國中教師手冊翰林版
[8] 高中育達版
[9] 國中翰林版二下
[10] 國中翰林版二上
[11] 高中教師手冊智業版
[12] 國中教師手冊翰林版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