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口水淹腳目,女性尊嚴地上踩!
選戰接近後期,媒體提供了各政黨競選的舞台,讓選民得以對各政黨及候選人的政見,遺憾的是,我們卻看到選戰越激烈,歧視女性的言論與行為也就越多。
首先,國民黨提名北市南區候選人周守訓,在其競選影像廣告中,將女性完全物化,片中的女性穿著性感,只露出「乳溝」、站在周守訓的後側方,隨時提供服務給男性(周守訓),此種複製女性「服務」男性及將女性視為花瓶、無臉孔的影像嚴重污衊了女性的主體性。
此外,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總統大選過後,即曾因影射呂副總統「用什麼方法摸到總統那個非常敏感的地方」、「有那位女士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去摸那個男士小腹下面兩三吋地方」,而遭到婦團抗議。近日,宋主席對呂副總統的人身攻擊加劇,竟稱呂副總統是「吃得肥肥、穿得美美、遊山玩水、等領薪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宋主席顯然沒有謹記在心,對於數月前的發言失當,並未深究核心問題在於父權社會對掌握權力女性的否定,並進一步以類似言論污衊呂副總統,我們感到萬分氣憤。我們對於國親兩黨在總統選舉期間一面高喊尊重女性,保障女性的參政權利,另一方面又不斷地以言語打壓女性參政人物的行為表達強烈的不滿。
就在昨天,宋主席又在一場選舉造勢晚會中,說出了「陳水扁說國父不只一個,那麼陳水扁的爸爸也不只一個」的言論,此言一出台下台上笑聲連連。一個國家的建立不可能只是由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他是許多男性、女性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所謂的「一個國父」思維本身就是一種父權思考邏輯的產物,而此種隱射陳水扁母親有婚外情或水性楊花的方式來打擊陳水扁,正是標準的父權權力鬥爭的形式---利用打擊或貶低代罪羔羊(通常都是女性)的方式來作攻擊手段。
我們對於,長期以來選戰中只有口水謾罵、不談政策辯論的現象感到失望與無力,但對於政治人物總是說一套,作一套,口裡高喊尊重女性、保障女性權益,卻又不斷地以言語直接貶抑女性的行為,我們要表達最嚴重的抗議!
連署團體: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台灣終止童妓協會、台灣21世紀婦女協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女選民行動聯盟、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等7個團體聯合聲明。
+ read more
國會改革,台灣女人有話說
正當立法院臨時會對於「國會減半」議題吵得沸沸揚揚之際,人民卻聽不到任何對國會改革與女性參政的配套討論,雖然各黨的版本對於女性參政部分皆有著墨,但到底哪一個版本才真正能夠保障女性參政,而且是具體可長期執行的制度?因此,台灣女人連線等六個婦女團體於2004年8月20日上午在台北NGO會館聯合召開記者會,針對國會改革議題發表婦女團體的意見,希望在此次臨時會的討論中,不要讓婦女的參政權利淹沒在口水戰中。
女性參政保障 配套欠缺周延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認為,婦女團體長期推動女性參政,遊說各政黨提升女性的參政空間,至今只有民進黨於黨章中明文規定女性四分之一條款,因此在立院討論相關選制改革與席次分配的同時,實應大幅增加女性的參政比例。但目前不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的修憲版本對於婦女參政的保障都是模糊曖昧,欠缺周延的配套計畫與執行方式,對於女性與弱勢團體的代表性考量不但粗糙,甚至可能會削弱的情況深感憂心,因此呼籲各黨籍立委下週一的修憲臨時會應該加強討論如何配套實施,提高不分區的席次比例,以保障各種弱勢人民的參政權與代表性。
彭婉如基金會董事長劉毓秀則表示,此次國會修憲,民進黨的版本主張提名不分區女性50%,國民黨版本則主張女性當選總額30%,這兩種主張都未明確提出執行方式與席次比例的問題,按民進黨版本如果不分區的比例偏低,結果是女性參選比例不升反降,按照國民黨版本可能在執行上困難重重、爭議不斷,反而造成女性參政正當性降低。對於目前國會兩大黨的版本,婦女團體都不認同,希望立法院在修憲時,能具體將席次比例與女性參政保障配套思考,讓台灣女性在國會的比例能夠一舉突破三分之一。
選制改革是重點 立委減半應討論
台北市女權會秘書長余秋恩提到,此次修憲只強調立委額數減半,而忽略選制改革根本是本末倒置的作法,由於立院運作功能不彰,議事品質低落向為國人詬病,因此人民以為立委減半就可減少不良立委,卻沒有真正認知立院品質的問題不在人數多寡而在選舉制度設計不良,導致少數黑金立委癱瘓國會,國會問政只剩口水。另外,依照目前全球各國的國會議員人數與人口比例來看,台灣立委人數已經偏低(參見附表一),如果貿然減半會使得政治參與空間更加緊縮,相對排擠犧牲弱勢團體的代表機會,反而破壞社會正義價值,女性參政保障的執行會更加困難。因此朝野政黨應該將單一選區兩票制列為修憲優先項目,藉由選制改革淘汰黑金等不良立委,也加強政黨對立委的約束力量,回歸政黨政治的民主常態,這才是國會改革的修憲正途。
女性三分之一 台灣亞洲第一
終止童妓協會理事何碧珍進一步強調,日前民進黨中央提名委員會已經通過不分區立委每三名中有一名女性的決議,希望藉此增加女性立委的人數,因此婦女團體也要呼籲其他政黨能見賢思齊,在本次立委選舉就將女性的比例大幅提昇,各政黨至少在不分區女性比例先提高到三分之一,以符應全球女性參政的潮流,也為下一波國會改造與民主政治鋪路。
最後,綠色女選民行動聯盟、台灣21世紀婦女協會等團體代表一致要求,國會改革應全面思考,避免捨本逐末,只重席次減半忽略選制革新,會讓台灣變成國際笑話,且婦女參政應與國會席次、不分區比例、選舉制度改革等相關問題合併思考,配套規劃,讓新的國會架構得以正常健康的運作,也讓不同性別、族群、弱勢者有其代表機會,實現性別正義與保障弱勢的民主社會。同時,與會婦女代表也呼籲台灣朝野各界在「對」的政策上應堅持到底,在「錯」的政策也應勇於修正,懸崖勒馬,避免一錯再錯。
主辦單位:
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權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終止童妓協會、綠色女選民行動聯盟、台灣21世紀婦女協會
+ read more
以女性參政作為政黨選擇的指標
此次台灣國會與縣市長大選各政黨從藍到綠非常熱鬧,在政治光譜上可分為屬於認同本土的民進黨、台聯黨與建國黨,另外是認同中國的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這兩大政治集團除了在統獨意識形態與認同本土與否上旗幟鮮明外,到底還有哪些特性可做為選民投票的判斷準則,這對許多中間選民及重視政策的知識份子來說極為重要。作為婦運工作者的筆者最為關心的無非是在性別意識上,這兩大政治集團內各政黨的優劣,因此本文擬以女性候選人提名比例的觀點分析各黨的社會進步性程度。
從各黨區域及原住民立委提名人數來看,此屆參選人數共有456人,但女性總共只有83人,比例約為18%,比起上屆382名參選人中女性有63名比例為17%,整體比例沒有改變;此次台聯黨推出39位候選人中只有4位是女性,民進黨推派81位候選人中有13位女性,國民黨98位候選人中有24位女性,親民黨61位候選人有10位女性,新黨有33位候選人卻有9位女性,建國黨提名人數太少故無比例上的意義;單純以數字來看,本土派中民進黨的女性比例遠高於台聯黨,而新黨的女性比例也高於國民黨和親民黨,台聯黨是所有政黨中女性候選人比例最低的政黨,這顯示其社會進步性有待商榷。
再以不分區及僑選立委比例來看,台聯黨提出16個名單有1位女性,民進黨是28名中有6位女性,國民黨47位名單中有13位女性,親民黨則是28名中有4位女性,新黨10位中有3位女性。台聯黨的比例也是最低,次低者是親民黨,這兩個首次投入國會大選的政黨顯然在性別比例上都較低,而這兩黨的候選名單也是由黨的領導人欽點,而非依民主程序產生,這顯現出黨領導人的父權意識型態深重,缺乏性別平權的社會思考,此一現象值得現代選民多加注意。
而此次國民黨女性候選人數成長迅速,成長的因素究竟是因為政黨有轉型的思考,還是因為受到一黨分裂為三黨影響所致,許多男性候選人跑到親民黨去,因而國民黨女性終於有出頭的機會,這尚需要再深入探討,但可知的是目前國民黨並沒有明文的具體性別比例原則。而民進黨雖於黨綱中明列四分之一女性比例之規定,然事實上受限於目前選區制度的影響,提名少於四席的選區經常就沒有女性候選人,因而總體女性候選人比例反而連20%都不到;此一比例問題本應以增加不分區的女性人數加以平衡,根據現行的遊戲規則,在民進黨內同志競爭日益劇烈的狀況下,要改變黨內選舉方式無疑是極為困難的,但這也讓許多對本土派政黨有所期待的女性選民感到遺憾。另外採取高額提名力保國會5%的新黨,女性候選人比例直逼三分之一,可惜該政黨政治實力不足,不過對於非本土的政治集團政黨確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以縣市長部分來看,今年有女性縣市長候選人的縣市分別是新竹市、台中市、彰化縣、嘉義市、澎湖縣、花蓮縣等六個地區。比起上屆縣市長只有5位女性參選人數稍有增加,但此次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都只有1位女性縣長候選人,台聯黨與新黨則掛零,另外有不少無黨籍女性出來參選,可謂在重重『男圍』之中獨樹一格,但根據實力原則,已經能夠預測此屆女性縣長人數將會比上屆明顯減少。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民、國、親三黨唯一的女性候選人特別集中在彰化縣,造成媒體不斷強化女人之戰的印象,而忽視其中某些女性候選人的真正能力與特質。例如親民黨女性候選人鄭秀珠就不斷主打她是某人的牽手來取得認同,但她個人過去並無突出的政治表現和自主性,對真正耕耘基層且有政治實力的翁金珠或葉金鳳來說,完全是在不同層次上做比賽,這種現象無寧說是該黨混淆選戰的策略,而非彰化縣民之福。
以此屆女性候選人數比例結果來看,本次大選女性參政的情況並沒有實質突破,這透露出未來政壇女性需要研發更有效的參政策略來突破目前的提名限制,否則女性將只被限制於某一比例之中,而難以整體改善性別政治的生態,或提升女性參政的實質內涵。同時筆者也希望藉由呈現上述的比例促使政黨走向比較進步的社會思考,而非依循目前的政黨重組邏輯,讓女性參政者只能作為政黨的廉價文宣品,而非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參政主體。
+ read more
2002年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男女當選數字統計
這次女性縣市議員當選比例最高的縣市為嘉義縣的32.43%,其次是台北縣的24.62%,再來為台中縣的24.56%及屏東縣的24.45%等,大多數縣市的女性當選比例達兩成。倒數最後三名分別是連江縣的11.11%、宜蘭縣的14.71%及澎湖縣15.79%,雖然如此,澎湖縣的議長卻是女性的劉陳昭玲。
其他女性議長為嘉義市的蔡貴絲,女性副議長有台南市的郭秀珠與高雄縣的陸淑美。
有最多女性縣市議員候選人的是屏東縣,其次是台北縣、桃園縣;最多女性當選人的縣市為台北縣、台中縣、屏東縣與桃園縣。
女性沒有因婦女應有(保障)名額而當選縣市議員的有嘉義縣、屏東縣、花蓮縣、嘉義市及台南市。
從1998年的選舉結果來看,當選比例最高的縣市為彰化縣,最低為澎湖縣,金門及連江縣都沒有女性當選人。有最多女性參選人的是台北縣,最多當選人的是台北縣和彰化縣的13人。
鄉鎮市長的部分,最多女性鄉鎮市長的還是台北縣(13.79%),沒有女性鄉鎮市長候選人為新竹縣、連江縣,沒有女性鄉鎮市長的有宜蘭縣、新竹縣、台東縣、花蓮縣、金門縣、連江縣。有最多女性鄉鎮市長候選人與當選人還是是台北縣,其次是苗栗縣與彰化縣。
從1998年的選舉結果來看,當選比例最高的為苗栗縣及澎湖縣的16.67%,最低為台中縣的4.76%,桃園、新竹、台南、屏東、台東、金門及連江縣都沒有女性當選人。有最多女性參選人的是台北、苗栗及台南縣的9人,最多當選人的是台北縣和苗栗縣的3人。
+ read more
關於婦權會
近日民間婦女運動團體炮聲隆隆,主要是對於第三屆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日前召開大會所公佈的委員名單,及婦權會召集人的層級有所不滿,然婦權會功能不彰的問題其實是由來已久。
中央政府於1997年成立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的背景是,因長期以來婦女運動團體的強力要求,以及當時社會與論對執政的國民黨相當反感的情況下成立婦權會,該會一開始即號稱要跨部會協調統整發展國家婦女政策,廣納民間婦運人士的聲音與擴大參與。事實上委員會的成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透過跨部會的橫向聯繫及協調國家整體的婦女政策,以及對於婦女權益相關預算之編列與執行做評估及監督,並且能夠研究發展婦女權益之相關議題,整體提昇全國婦女的基本人權與地位。
但從第一屆成立至今,這樣的目標還未曾達到過。不但委員會召集人一路由行政院長降低到文建會主委的層級不說,就是委員的代表性與參與度來說,都很明顯是傳統官僚體系的作風,作為委員的部會首長經常缺席,由層級低的行政人員代表出席,這些代表根本沒有決策權限,而且因為召集人的層級過低,根本無法達成跨部會協調與統整婦女政策,文建會主委無權限能指揮內政部,這是婦權會功能不彰的首要結構性因素。再者其他民間代表的委員則多是國民黨系統的團體領導人(如黃昭順與潘維剛立委的團體及女青年會),在婦運團體抗議後才勉強加入一位非上述系統的團體委員,這樣的委員組成如何能夠監督或發展女性政策呢?
作為國家最高婦女政策推展的行政院婦權會在基本結構已有嚴重瑕疵情況下,其實是無法發揮功能為全國各個不同族群、年齡、階層的女性公民改善基本權益的。除了層級過低與委員會成員組成的問題外,開會次數之低也創下紀錄,上一屆(每屆任期兩年)總共只開過一次正式委員會,這樣明白的紀錄顯示婦權會不會有何作用。然而令人稱奇的是,這些無法發揮功能的委員卻可以從第一屆(國民黨時代)到第三屆(民進黨執政)持續連任,沒有更新換血與檢討,也沒有對公眾交代該委員會的具體成效與業績,更不要說在新政府也沒提昇層級,這對已有一位女性副總統與喬釣婦女仁權的阿扁總統所組成的新政權來說,未免太諷刺了。
另外,行政院挹注給婦權會從事相關婦女權益之十億基金結果被登記為基金不得動用,只能靠孳息來推展婦女人權,婦權會所設立的基金會至今也沒有向社會交代其所孳息的金額如何運用,委員有無利益迴避呢?亦或婦權會委員是最主要的資源運用者呢?最需要幫助的女性公民到底有無自婦權會得到助益?因此未來行政院婦權會及其基金會的績效也應受社會監督,相關資源也應該要妥善規劃運用並對公眾交代才是合理。
雖然第三屆婦權會的委員名單已經正式發表聘任,但是新政府若有心要彌補過去的不足與缺失,為今之計是擴大委員人數,增加一定比例民間婦運團體之代表,且將婦權會的層級提昇,讓行政院長親自擔任召集人總理跨部會協調工作,制定年度計劃與定期召開會議,讓委員會之決策具體落實,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並將過去資金運用狀況公告社會大眾,如此方能真正使行政院婦權會發揮應有之功能,具體且廣泛改善台灣婦女的處境與權益。
+ read more
女人相挺,改造國會-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選後分析
口水汜濺、紛亂不休的選舉終於結束了,民進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新黨成了泡沫。不過,這都不是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所關心的。我們在意的是,女性參政者在此次大選中的表現如何?而我們女選民們下一步又該有怎樣的集結?因此,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的發起團體:台灣女人連線、臺北市婦女新知協會、臺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終止童妓協會共同召開記者會,提出我們針對此次大選所做的選舉分析,更進一步為女人改造國會的行動吹起號角。
分析此次國會大選,我們發現女性候選人總得票數比率為13.2%,相較於女性參選的比率18.2%,女性候選人總得票率低於女性參選率,這樣的數字不禁讓人懷疑,選民對於女性候選人的支持度是否較低?不過,此次女性候選人在區域選舉中當選39人,不分區則有11人入列,共計五十人成為第五屆立法委員,在總數225位立委中,佔有22.2﹪,直逼四分至一的比例。進一步檢視各政黨區域選舉女性當選人數及比例
由上表可以發現,各政黨的女性當選率都高於四分之一,尤其是此次選舉結果整體表現相當亮眼的民進黨與親民黨,此二黨的女性當選率都突破百分之八十。由此可以證明,無黨籍女性得票數過低是造成女性候選人總得票率低於女性參選率的部分原因。而以上的數據更可以證明,輔以政黨的奧援將幫助女性的參政路走得更為順利。進一步探討選舉結果發現,在83位女性參選區域立委中,39人順利出線,當選比率為46.98%,相對的男性區域參選人的當選比率僅為:36.72%,女性參選人當選率高出男性10%之多。
綜合以上二個數據可以發現,第一、各政黨中女性參選的表現明顯優於男性,而主因在於受傳統文化影響,政黨在提名女性候選人時仍多方考量、標準嚴格,除非是非常優秀的女性,否則難以受到青睞。相對的,政黨在提名男性候選人時,就顯得較為浮濫。
第二、總體而言,無黨籍男性候選人的得票率優於無黨籍女性候選人的表現,也顯見選民對於男性參政仍持著較為認同的態度。
因此,政黨提名制度將對女性參政造成重大影響,一個對女人友善的政黨能夠鼓勵更多女人參與政治。觀察目前選舉制度改革走向,可以發現各政黨多傾向朝「單一選區二票制」進行改革。然而,一對一的對決,經驗分析得知對於女性候選人較為不利,更會因此讓有能力的女性對進入公領域卻步。因此,在短期內若無法朝向鼓勵女性參政的「單一可轉移比例代表制」進行選舉制度改革的話,「單一選區二票制」就必須輔以配套措施,也就是區域選舉與政黨比例須各佔50﹪,而在政黨提名中更須規範「單一性別不得低於百分之五十」,提名順序為男女輪替,已達真正性別平等。
綜觀此次國會大選,女性參政者不論在競選策略、選舉造勢,及選舉結果上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放眼未來,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將進行一系列的行動,包括未來選舉制度的改革,以及厚植婦女參政實力的進行,妳/你都會發現一群女人的身影,因為,唯有女人相挺,才有改造國會的可能。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