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婦女團體抗議行政院版生育保健法草案
民間婦女團體抗議行政院版生育保健法草案
目前優生保健法正面臨1984年來第一次的修法,行政院版本也已在10月18日拍版定案、近日內將送至立法院。然而行政院版本的「生育保健法」一出爐,除了得不到任何一位婦權會委員的認同之外,還引起行政院內部的婦女權益委員會部分委員「引咎辭職」。顯見此一法案對於婦女權益的損害有多麼嚴重!針對爭議最大的「強制思考期」部分,行政院版本中明文規定,醫療院所必須先提供諮詢,而婦女在諮詢完的3天之後才可人工流產。民間婦女團體和性別學者對政府「無強制思考期之名,卻行強制思考期之實」的作法有以下意見:
強制重新思考,明顯歧視婦女及其家人
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2006年針對有人工流產經驗之婦女所做調查,在647份有效問卷中,有79.13%之婦女,從知道懷孕到決定人工流產,至少都已思考四天以上,甚至52.7%的婦女至少思考一週以上。而到實際去求醫,66.82%的婦女又再經過四天以上的思考。所以,事實上,大部份的婦女從知道懷孕到實際求醫都已經過至少八天以上的思考時間,且當中也與家人朋友不斷反覆討論及商量,所謂「衝動型」的婦女不過是極少數!因此國家介入要「強制」婦女重新思考的規範,除了明顯歧視婦女做決定的能力之外,同時也否定了在婦女背後支持她的家人。台灣不是集權專制的國家,不應出現干涉、歧視人民思考及決定能力的法規!
思考期解決了什麼?人工流產率下降又代表什麼?
行政院提出「強制思考期」的目的是在於阻礙婦女做人工流產,但問題是既使人工流產「率」真的因為思考期的天數下降了,能代表人工流產「數」真的下降了嗎?還是只是隱形到國外或甚至地下了呢?此外,目前看到國內的人工流產數從每年9萬多到每年50萬的都有,在國內連一個正確、符合現況的數據都拿不出來時,說思考期能讓人工流產下降60%又有何可信度?最重要的是,生下不預期的小孩之後問題就解決了嗎?還是製造更多不快樂的媽媽、及不快樂的小孩?
思考期與人工流產比例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宗教團體指出有6天思考期的比利時跟沒有思考期的瑞典相比,比利時的人工流產率少了60%;然而,他們沒有說的是,有7天思考期的義大利卻比6天思考期的比利時多了52%的人工流產率!(詳見附件)有無思考期與人工流產比例之間,明顯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且目前世界上人力發展指標全球前30名的國家中,只有8個國家以法令規定人工流產前要經過思考期的等待,這8個國家中,主要的宗教背景為天主教(7/8)、基督教(3/8)、英國國教(1/8)、佛教(1/8),均是因宗教因素而規定的國家,而唯一的佛教國家,也是唯一一個亞洲國家為中央集權的新加坡。
女人的生命誰來關心?
根據2000年聯合國世界人口狀況報告中指出,每年約有五千萬起中止懷孕手術案例,其中有二千萬件是在不安全的條件下進行,導致十五萬以上婦女死亡及百萬婦女受害。依據WHO
2002年的報告:婦女施行人工中止懷孕的風險是來自於不安全的環境,而不安全的環境又與一個國家人工中止懷孕合法化的範圍與內容有關;亦即當一個國家對於人工中止懷孕的規定越嚴格,其女性所處的風險亦會越高。而我們的政府正準備朝嚴格規定的方向走!
墮胎永遠不會是女人的第一首選,可以的話,女人會希望最好永遠不用擔心這件事。可是永遠有女人因各種生不如死的理由必須墮胎。在墮胎為非法的時代、在墮胎手術台是家裡廚房的時代、在手術器材是湯匙或織布針的時代,總是會有女人必須墮胎。有人在乎過為何會女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墮胎、寧願死也不能把小孩生下來背後的原因嗎?墮胎不是因,而是果,是性教育失敗、性自主意識不足的後果,而這個社會所種下的果不該由女人承擔。
尊重生命?尊重誰的生命?
人工流產的抉擇很重大,但沒有人比女人自己還清楚生育小孩的責任以及自己的能力、條件之間的平衡。其實大部分的女人在一得知自己意外懷孕的那一刻,就一再思考著「生或不生」的問題。女人思考的不只是肚子裡有潛能的生命,還會思考小孩將來的生命、以及自己活生生已存在的生命。因為生命不單單只是一副肉軀,生命有其內涵、尊嚴、期許與遠景!
想想看,生下不被期待、無法負擔的小孩處境會如何?
被遺棄、被出養的小孩處境又會如何?
而母親活生生的、被中斷的教育及生活,又會如何?
尊重生命,就是讓每個胎兒在期待與祝福中出生
尊重生命,就是讓每個小孩有尊嚴及願景地長大
尊重生命,就是讓每個女人的生命都能自我實現
+ read more

GARDASIL能有效預防台灣女性的子宮頸癌嗎?
GARDASIL能有效預防台灣女性的子宮頸癌嗎?
前天衛生署核准HPV疫苗─GARDASIL─在台灣上市,並舉行記者會揭示子宮頸癌防治新的里程碑。我們肯定並感激MERCK研發HPV疫苗成功,造福婦女健康。但是,從衛生署所釋出的新聞裡,出現和我們理解有差異的內容,希望藉此機會澄清,並讓大家對此疫苗充分瞭解,以作施打與否的抉擇。
GARDASIL主要預防第6、11、16、18型HPV,在美國有70%的保護力。而台灣,和許多其他亞洲國家一樣,子宮頸癌的HPV主要為16、18、58、52型引起。根據台大社區癌症篩檢世代研究,在台灣引起嚴重癌前細胞病變(HSIL會致癌)的HPV多為52及58型,約為40%,其次為16及18型,約為28.6%;而學者綜合數個臨床研究的結果,致癌者16、18型佔了60%;臨床研究與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顯然已有相當大的差異,而站在保護民眾健康、態度理當保守、謹慎的衛生署卻告訴我們GARDASIL可預防6至7成的子宮頸癌!令人不解。
GARDASIL安全嗎?
GARDASIL的研究長者5年,短者2年半,不但它的長期安全性尚未被確立,短期的安全性其實也有疑慮的地方。例如:實驗組(施打DARDASIL者)有9個婦女發生關節炎,而對照組(施打安慰劑者)只有3個;施打後30天內懷孕生出的小孩有5個有天生的缺陷,而對照組沒有。這樣的事實,在統計上算不顯著嗎?我們需不需要擔心呢?衛生署應該給一個答案。此外,衛生署的資料僅說「只有少部分接種有不良反應、、、」、「已懷孕或計畫懷孕之婦女,不建議接種、、、」,那不小心懷孕的婦女怎麼辦?
GARDASIL防子宮頸「癌」嗎?
GARDASIL防癌的效果,實際上是間接的證據。疫苗成功的產生抗體、減少HPV的感染、減少細胞病變,因此子宮頸癌也會相對的減少,這只是一個推論,因為在研發的臨床試驗裡,不論實驗組或對照組,都沒有人得子宮頸癌。此外,到目前為止,疫苗有效期為5年,此後是否還有效?是否需要再加強注射?如何加強注射?都是未知,我們怎能就輕言「防癌」呢?我們怎能要我們9歲的女兒施打呢?
施打期間的性行為會不會有影響?
由於疫苗沒有治療的功效,且在施打期間如果感染同型之HPV,則疫苗的效力會大大的消減,因此,在疫苗的衛教應強調施打期間安全性行為的必要性。一方面,保證疫苗有效地發揮,同時也不會有意外懷孕,而有胎兒健康與否的憂慮。
本土的臨床實驗結果對於審核有用嗎?
GARDASIL的臨床實驗也曾在台灣進行。本土的在臨床實驗結果有其特殊性嗎?在衛生署審核疫苗上市時扮演何種的角色?這也是我們希望瞭解的。
我們的立場
HPV並不會因為空氣或接觸而傳染。它的傳染途徑為「有選擇性」的行為──性行為傳染,因此,昂貴的HPV疫苗僅是防治的方法之一。在疫苗有效期、預防層面尚未清楚、安全性也未釐清之前,我們認為保險套除了可近性高、可避孕之外,亦可預防愛滋病等各種性病傳染,且副作用最低。而國外研究業已證實保險套預防子宮頸癌的效果可達7成,相當於子宮頸癌疫苗的效果。因此,子宮頸癌的防治仍應著重在安全性行為(戴保險套)、定期作子宮頸抹片檢查的落實。同時,我們也要呼籲政府,在核准子宮頸癌疫苗之後,更有責任充分告知民眾正確及完整的資訊,讓民眾能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
6、11、16、18型子宮頸癌疫苗有效保護力
美國
台灣
衛生署
學者(陳建仁)
台大社區癌症篩檢世代研究
70%
60-70%
50-70%
28.6%
子宮頸癌預防效果
疫苗
子宮頸抹片
保險套
7成
(FDA公布數據)
5成9
(95/10/13
陳建仁研究)
7成
(95/6/22
新英格蘭醫藥期刊)
+ read more

人工生殖法嘉惠了誰?
立法院衛生環境與社會福利委員會終於初審通過延宕了十餘年的「人工生殖法草案」。其中引起民間爭議的,乃是限定唯有婚姻關係中之男女才能使用人工生殖科技。民間質疑:此法宣稱為確保民眾之生殖權而設,但事實上卻只保障有婚姻關係者,明顯忽視單身者及同志等人之權益,尤其是對同志而言,更是極為不公。然而問題的根本,應該是要從民法開始追究。只要我國民法將「夫妻」的定義仍然只限制於一男一女,不管人工生殖法再如何開放,同志伴侶及其子女永遠都沒有保障。
同志所面臨的問題,是其伴侶關係不被社會承認。在民法仍以一男一女為「夫妻」之定義下,即使同志可以使用人工生殖方式生下孩子,孩子仍只有一個母親或父親,其伴侶對於小孩是無法主張親權。此外,伴侶要透過認領或收養對方的孩子也相當困難。雖然天天與孩子相處,亦肩負起照顧小孩的責任,但在法律關係上她/他仍然是個「外人」。按照現行民法架構,在孩子的生母或父親意外死亡,未指定監護人的情況下,孩子的監護權會回歸到孩子的生母或父親的原生家庭,也就是孩子的祖父母。若其原生家庭不能接受這段關係,該伴侶也不可能有機會收養孩子。而在繼承關係上,在伴侶未立遺囑即死亡後,孩子的生母或父親也無法主張繼承遺產,若伴侶有立遺囑,受遺贈之財產也不能侵犯法定繼承人之特留分,所受保障有限。
雖然賴清德委員版本使用「受術病患」的名詞,但事實上仍是以同居或交往中的一男一女為前提,而非以個人為單位。其實,無論是行政院版或賴清德委員的版本,欲使用接受捐贈生殖細胞以接受人工生殖者,都必須先經診斷為「不孕症」才得以實施。對於不孕症的定義,自有其生理上的定義,若生殖器官機能正常,但不能與異性進行性行為並不認為是「不孕症」。因此,即使在法條中使用「受術病患」的名詞,也並不表示全面開放對於同志、對於單身女性使用捐贈精卵。
最近一些團體對於此法有醞釀抗議的聲音,然而必須要提醒的是,重點不在人工生殖這個特別法,而是在我國的基本法—民法,如果民法不放寬對於伴侶的定義,甚至讓同志享有婚姻的權利,人工生殖法即使開放同志可以藉由人工生殖科技擁有小孩,對於同志伴侶仍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大餅。
+ read more

堅持總額 理性對話 拒絕醫界勒索
民間堅持總額 呼籲醫界自律
醫界於4月20日舉行『顧民眾、救健保、廢總額』之遊行活動,醫界於遊行中提出數項關於健保制度之訴求,包含廢除總額、加強補貼及保障支付點值等等,除形成醫界與給付機構(健保局)喊價的情形之外,許多民眾也因此無法順利就醫。就此,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督保盟)表示:實施健保總額制度是盟員團體一貫的主張,且健保總額的協商已包括協商和非協商因素及成長率的考量,所以,督保盟無法同意醫界「廢總額」的無理要求。針對醫界420大遊行提出的訴求,提出以下聲明:
一、堅持總額,杜絕醫療浪費,合理分配健保資源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認為,實施總額制度是在健保法立法時就已明定於「全民健康保險法」當中,惟以醫界的抗拒而遲至近兩年才全面落實。然而,落實總額制度,以合理分配健保資源一直都是督保盟成員一貫的主張,因此,督保盟除呼籲醫界應理性面對各項健保制度的進步改革,共同為杜絕醫療浪費,合理化醫療資源分配而努力。
二、堅持理性討論,拒絕勒索喊價
督保盟認為,和過往「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相較,總額制度的實施不僅可以有效的控制醫療成本的不當擴充,更是醫界建立「自律機制」的重要契機,對於健保制度的永續經營具有積極性的意義。然而,醫界卻在自律無方等內部矛盾之下,採取非理性的喊價,甚至於採取勒索性喊價,在此,督保盟強烈要求醫界理性討論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而非採取非理性、勒索性的喊價,如此才可能使給付與醫療服務品質相互呼應。
三、資訊充分揭露,錢到哪裡去?
健保總額的協商,已包含協商和非協商因素及成長率的考量,因此,對於醫界總額不夠的訴求,深深不以為然。有鑑於醫界的無理要求,督保盟要求衛生署及健保局公佈去年所有各級醫療院所申報健保之資料,將所有資訊攤在陽光下,以避免醫界將醫療資源分配的內部矛盾,無限上綱的外部化,進而犧牲了民眾的權益及健保的永續經營。
督保盟團體呼籲,醫界不要再以「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患之增加」混淆視聽,若真是要「顧民眾」、「救健保」,就請回歸到理性的討論,不要迴避醫界本身應負的責任,除了應該要儘速建立自律機制,督保盟建議醫界應更積極推動民眾自我健康照護能力的提升,並敦促同業提升醫療照護品質,方能贏取民眾之信任。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成員: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兒福聯盟、康復之友聯盟、勞工陣線、智障者家長總會、殘障聯盟等500多個團體
+ read more

人工生殖法嘉惠了誰?
人工生殖法嘉惠了誰?
立法院衛生環境與社會福利委員會終於初審通過延宕了十餘年的「人工生殖法草案」。其中引起民間爭議的,乃是限定唯有婚姻關係中之男女才能使用人工生殖科技。民間質疑:此法宣稱為確保民眾之生殖權而設,但事實上卻只保障有婚姻關係者,明顯忽視單身者及同志等人之權益,尤其是對同志而言,更是極為不公。然而問題的根本,應該是要從民法開始追究。只要我國民法將「夫妻」的定義仍然只限制於一男一女,不管人工生殖法再如何開放,同志伴侶及其子女永遠都沒有保障。
同志所面臨的問題,是其伴侶關係不被社會承認。在民法仍以一男一女為「夫妻」之定義下,即使同志可以使用人工生殖方式生下孩子,孩子仍只有一個母親或父親,其伴侶對於小孩是無法主張親權。此外,伴侶要透過認領或收養對方的孩子也相當困難。雖然天天與孩子相處,亦肩負起照顧小孩的責任,但在法律關係上她/他仍然是個「外人」。按照現行民法架構,在孩子的生母或父親意外死亡,未指定監護人的情況下,孩子的監護權會回歸到孩子的生母或父親的原生家庭,也就是孩子的祖父母。若其原生家庭不能接受這段關係,該伴侶也不可能有機會收養孩子。而在繼承關係上,在伴侶未立遺囑即死亡後,孩子的生母或父親也無法主張繼承遺產,若伴侶有立遺囑,受遺贈之財產也不能侵犯法定繼承人之特留分,所受保障有限。
雖然賴清德委員版本使用「受術病患」的名詞,但事實上仍是以同居或交往中的一男一女為前提,而非以個人為單位。其實,無論是行政院版或賴清德委員的版本,欲使用接受捐贈生殖細胞以接受人工生殖者,都必須先經診斷為「不孕症」才得以實施。對於不孕症的定義,自有其生理上的定義,若生殖器官機能正常,但不能與異性進行性行為並不認為是「不孕症」。因此,即使在法條中使用「受術病患」的名詞,也並不表示全面開放對於同志、對於單身女性使用捐贈精卵。
最近一些團體對於此法有醞釀抗議的聲音,然而必須要提醒的是,重點不在人工生殖這個特別法,而是在我國的基本法—民法,如果民法不放寬對於伴侶的定義,甚至讓同志享有婚姻的權利,人工生殖法即使開放同志可以藉由人工生殖科技擁有小孩,對於同志伴侶仍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大餅。
+ read more

健保開源節流處方二(新聞稿)
合理給付學名藥 『藥』給民眾好品質
2006/8/17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督保盟)繼上週針對健保提出開源處方後,今日再度召開記者會提出節流措施,亦即合理給付學名藥與確保學名藥品質,以善用健保資源,並且提高民眾用藥品質。
「藥價黑洞」的問題一直是民眾質疑健保資源浪費的主要項目之一,而健保局今年也透過調降藥價來回應民眾的質疑。然而,督保盟表示:根據2003年的健保藥品資料分析,當年藥品支出約計945億元,其中逾專利期學名藥給付約佔當年度之36%,總計約花費335.76億元,然我國在給付逾專利期學名藥品價格遠高於先進國家,使得不合理藥價差的情形更加惡化。舉例而言,同一藥品,以紐、澳、加、日或歐盟等國給付給學名藥均在原開發廠價格之4成左右,美國甚至在多元保險人的制度下,部分僅給付到1至2成,而台灣給付之價格竟高達9成,使得成本與售價之間利差過大,惡化藥價差。督保盟建議應當至少降低學名藥之給付至原廠給付之4-6成之間,以2003年為例,至少可為健保一年省下84億至167.88億之支出,若以2006年藥費1120億元計算,則至少省下99.5億至199億元之支出。
另督保盟同時提出,現行除了學名藥給付較其他國家高之外,另有品質的疑慮。以美國而言,學名藥之品質一律需符合BA/BE之要求,以確定藥效與原廠百分之百相同,且提出申請給付或上市均需附上相關資料及樣品供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查,並且同時建立查廠及抽驗制度,以避免廠商在送檢與上市時有品質上的差異。然台灣兩者皆無,直接衝擊台灣民眾的用藥安全,造成民眾『藥吃得飽吃不好』,或是吃藥天數拉長,甚而吃上五、六種藥品之情形,除了加重民眾身體代謝負荷,更嚴重危害民眾身體健康。因此,督保盟呼籲衛生署應配合提高逾專利期藥品之品質,建立抽查驗制度,要求學名藥需符合BA/BE之要求,健保局始得給付;將來對於新藥之給付價格,應比照澳洲或韓國同時考量藥物經濟學,以提高藥品支付效益,及民眾用藥品質。
督保盟認為,當給付價格趨於合理,價差惡化現象會趨緩,而學名藥之品質提升之後,不僅民眾用藥安全受到保障,醫師使用學名藥之信心增加,佔率亦隨即提升,對民眾、保險財務及國內廠商之發展均有正面效益。督保盟在此呼籲:政府應儘速調整學名藥的給付方式,以確保民眾的健康及健保永續發展的目標。
+ read more